本报记者段颖琪长沙报道
2016年,湖南“90后”女孩申如意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被多个媒体报道,感动了一代网友。
申如意大四那年,母亲病情恶化,她在多方帮助下为母亲筹款治疗。她把母亲接到学校,开始了边读书边照顾母亲的生活。中央文明办于2019年12月将申如意评为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2024年4月3日,申如意与记者见面,此时她已是一名有8年教龄的教师,还有了自己的小家,她成立的“蒲公英联爱工作室”也已经帮助了很多贫困家庭的学生。
为求稳定做教师,如今引以为豪
4月3日中午12点,湖南湘江新区学士路的岳麓区联丰小学响起了悦耳的下课铃声,小学生们有说有笑地跑出校门。记者在校门口见到了提着饭盒的申如意,她现在已经是一名有8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了,还当了很多届班主任。路过的学生都礼貌向她问好,她也一一微笑回应。
提到第一次当班主任的经历,申如意笑称“跟他们很亲,真的是把他们像当崽一样带”,“那时候就守在教室,吃了午饭给他们额外上课,时刻以教学为主”。她认为,当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讲课以后,当天的作业他们都会”。刚开始当老师的申如意,还会因为备课加班到晚上11点,熟悉后,她慢慢能够在下午放学前就将所有工作完成。
申如意的事迹,她带的第一届的学生都知道,他们自发在网上搜索她的经历的具体细节,一起将她这些经历画成了连环画。“非常惊喜,后来这些画还参加过长沙市的一届绘画展。”对申如意来说,当初决定当老师是“想找个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也好照顾我妈妈”,如今这份工作是她热爱并引以为豪的事业。
由于曾受到社会多方帮助,申如意觉得应该将爱传递下去,她在2018年成立了“蒲公英联爱工作室”。工作室除了会宣传她的故事,以此鼓励年轻学生积极向上,还会带领学生去做公益活动,并给一些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她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感动无数人
据申如意讲述,1994年她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一个小山村,家里条件十分艰苦,“就一个小房子,没有门,时不时漏雨,还随时有倒塌的风险”,“一下雨,家里的地面就和外面的泥巴地差不多了”。
申如意记忆中,自己从四五岁开始就主动承担家里繁重的家务:砍柴、担水、洗衣服、砍猪草、喂鸡……由于父亲身体不好还要务农,所以当时小小的她便要担负起一边做家务,一边照顾母亲的责任。“当时同龄人都算是在享受生活,而我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吃不吃得饱的问题。”邻居偶尔会把自家孩子穿不下的旧衣打包好送给申如意,“一年可能就买一两次衣服,所以有人送旧衣服都会很开心”。
学生时代刚开始,申如意就有个简单的心愿,“到城里去,有个自己的房子”。小学和初中阶段,申如意都是在村里读的,“那个时候心里想,一定要读书,然后考出来”。
高考时,申如意如愿考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当时书都用的别人的旧课本,大学的学费都是靠助学金和奖学金”。
2016年之前,申妈妈病情还比较稳定,虽然不能像普通人一样走路,但还能扶着椅子、墙挪动,基本生活大致可以自理。2016年申如意大四在读,某日她接到了老家妈妈的电话,妈妈说“妹子,我的腿完全没有知觉了”,申如意听后感觉如坠冰窟,泪流满面。之后申妈妈在湘雅医院被诊断出脊髓炎,又意外摔了一跤,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了,申如意决心将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提及大四时如何解决住的问题,申如意表示,“那也是段辛酸史”,“一开始住宿舍,打地铺”。但又怕影响同宿舍的同学,“开始去附近的安置小区找房子,但是他们不愿租,怕我妈妈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安全问题”。辅导员得知申如意的情况后,与系领导一起向校方申请了一个“教师周转房”,给申如意和她妈妈免费居住。
母亲的病情急需医治,还没毕业,无经济来源的申如意身上只有一些打零工攒的钱,不足以支付湘雅医院几万元的医疗费,“当时感觉特别无助”。幸运的是,有媒体记者找到她,让她把自己的情况写出来,还发文报道了申如意励志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很快,申如意筹到了医疗款,解了燃眉之急。
在媒体报道她的事迹后,2019年,申如意获评“中国好人”。
是女儿也是妈妈,生活简单幸福
记者跟随申如意来到她依靠自己努力打拼买下的房子,面积不算大,但墙上挂着的“福”字和屋内随处可见的玩具衬得整个屋子十分温馨。她如今已经结婚,有一对快两岁的双胞胎儿子,生活幸福美满。
刚到家,申如意就忙不迭开始准备碗筷,给妈妈把米饭和菜都盛好,妈妈可以自己吃饭。两人坐在饭桌前边吃边聊,申妈妈的脸上一直带着笑容。没多久,两个孩子睡醒了,申如意又放下碗筷,抱着孩子逗乐,她的婆婆和姨妈跟她同住,帮忙带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申如意表示,现在每天时间都安排得很满,过得很充实,“早上7点多要到学校,中午回家给妈妈送个饭,下午1点多又要回学校,晚上6点回来带带孩子”,“现在有了孩子肯定有点压力了”。申妈妈在边上接话,“希望你放宽心”。
记者问及她现在有没有什么心愿,她想了想笑着说“希望家人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