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技艺碰撞时尚潮流,非遗正以全新的姿态“破圈”而来——蟳埔簪花围刷屏全网,民族服饰登上国际时装周,年轻匠人用双手塑造大热IP作品……如今,传统文化不再是被封存的记忆,而是化身“新国潮”的主角,在生活里绽放出鲜活生命力。
极具特色的闽南古老民俗蟳埔女“簪花围”承载着渔家人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既是中国古代妇女妆饰的遗风,也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缩影。2008年,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近年来,很多客户在炮龙设计上对“80后”炮龙制作师陈新昆提出了定制化需求。陈新昆在传统工艺上做了不少创新,他将自己的创意和灵感融入到新制作的炮龙中,不断地改良扎龙制作的材料和提升炮龙形象设计,做好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让“老手艺”创造出“新国潮”。2008年6月7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申报的宾阳炮龙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木旋玩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樊士伟在木旋玩具上色。郯城木旋玩具俗称“耍货”,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发 李结义 摄
2025年4月13日晚,2025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时装秀之“Miss黎五指山非遗大秀” 在海南海口上演。作品融合黎锦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展现非遗时尚蜕变。2006年5月20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2025年5月31日晚,由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新编高甲戏《哪吒·灵珠出世》在泉州高甲剧院首演。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当时泉州民间流行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因“搭高台,穿盔甲”演出而得名。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为在剧中扮演“哪吒”一角的“00后”高甲戏演员李筠玲,与扮演白猿的演员吴张灿正在舞台上表演,她学习高甲戏已经有11年时间了。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在北京举办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共展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100余项,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图为民众逛展。图/CNSphoto 杜建坡 摄
2025年1月18日,武汉地铁“非遗贺新春”专列发车。该列车是全国首个非遗剪纸全景地铁专列,外观采用的是沈松柏创作的经典武汉剪纸长卷。2020年,武汉剪纸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图/CNSphoto 李长林 摄
2025年3月22日,北京798·751园区,“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盐边·傈僳族服饰亮相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舞台。盐边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于2023年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盐边·傈僳族服饰入选四川省“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中新社记者 王紫儒 摄
2025年1月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契丹御绣”代表性传承人于和平(右)介绍她用6个月制作的《蒙娜丽莎》刺绣作品。2017年,“契丹御绣”被列入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上莲塘村,陈氏扎龙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川平地瑶扎龙技艺》的市级传承人陈初敏为春节制作草龙。近年来,随着当地文旅的发展,陈初敏创新制作的草龙受到游客欢迎。2020年12月,富川瑶族扎龙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记者 王以照 摄
2025年3月17日,新疆乌鲁木齐,孟璐璐在自己的皮雕工作室整理她设计制作的女性铠甲。该作品耗时3个月制作完成,孟璐璐穿着该作品的视频曾在网络上受到关注。孟璐璐是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工作室已十余年。其皮雕作品多以天山雪豹、巴旦木花纹、雄鹰、雪山等新疆元素为主题,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地方特色相融合。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