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 聂海峰
以十年为期,西安小学生的增幅和增量,在26座“万亿之城”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跻身“百万级”。
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市聚集,这是大家在“用脚投票”。家庭的建立及孩子的成长,则关系无数人的一生。因此,城市的发展与每个人命运息息相关。数据是冰冷的,背后的因素才是了解城市规律的“钥匙”。
增长:西安正在“量变”
哪的小学生多,哪座城市青年家庭就多。小学生数量,是反映一座城市人口特征的关键指标。
它的背后,站着城市人口总量、增长幅度、青年家庭数量和人群留存度。要知道,小学生数量是“数人头”,而非抽样调查或估计出来。“孟母三迁”故事流传两千多年,也是如今每个适学家庭的“头等大事”。
基础教育周期长达12年:“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选择城市发展和定居,与就业和收入有强关联,也与教育等公共资源直接相关。
西安小学生增量和增幅的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这其中,增量前五的城市为:成都、西安、郑州、广州和武汉;增幅前五的城市为:西安、武汉、成都、济南和长沙。
26座“万亿之城”中,小学生数量“百万级”共有六座:重庆、广州、成都、深圳、北京和郑州(重庆堪称“省级”)。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西安小学生数量达99.2万,今年将正式迈入“百万级”。
综合对比数量和比例,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现象:
孩子是现代家庭的“圆心”◎摄影/本文作者
第一、超级大城在停滞:比如上海,按统计口径人口比西安和郑州多1000万,但小学生数量却低于这两城。低生育率、老龄化、高入籍门槛和高房价,确实成为众多年轻家庭无法逾越的门槛。
第二、新一线城市崛起:除拥有强大就业吸附力的粤深,增量和增幅居前列的皆为“新一线城市”,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尤为亮眼。人口接近北京的成都,增幅显示年轻家庭的稳定性正在增加。
城市新增人口,更多是年轻人和青年家庭。小学生数量及增量背后,就是读懂城市另一把“钥匙”。
趋势:西安的变化历程
有人说,人口涌入是原因。表象上来看确实如此,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
城市是动态发展过程,诸如交通、学校和医疗等规划建设,要随经济和人口等变化调整,只有合理而无完美。所以,我们能看到井井有条的大都市,也有不少混乱不堪的小城镇,也有快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
中西部诸多大城,有个鲜明特点
人口众多,但经济稍欠
区域中心城市若无法产生强吸附力
周边会被更发达地区“虹吸”
这十多年,西安小学生数量经历了“恢复增长期(扭负为正)、户籍放开期(高速增长)和三年特殊期(持续增长)”三个阶段。
西安小学生增量和增幅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2017年的“户籍新政”等节点
也有个时代背景:发展诉求和时代推动
放眼全国,当时是“名城争鸣”时代
“抢人大战”此起彼伏
2000~2012年期间西安小学生持续下降
直到2013年开始“扭负为正”
并从2014年进入恢复通道
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并迈入“百万级”
考虑到生命周期和适学年龄,我们推算:从2006年西安人口开始增长,当年出生人口突破8万后,出生人数保持高位至今。彼时,西安GDP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低房价也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孩子笔下的世界是缤纷且神秘的◎来源/城记读者"ZHENG"
无论如何,经济和产业发展才是人口聚集的一切根基。
这期间有一代青年家庭流失,这是发展优势不明显的惯性,也因各种因素出现“没落期”。2013年后出现一个分水岭:三星落户西安、华为和比亚迪等迎来大发展;随后,2017年以来等迎来大发展期。
“贫贱夫妻百事哀。”经济弱,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城市配套;就业机会少,人口也就无法留存,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再议:让准确数据服务城市
正因我们亲身经历,发现西安“上学难”问题开始凸显。为此,我们从2016年就开始持续关注这个现象。
在随后诸多专题(见文底链接),我们尝试从城市扩容、人口增长和供需失衡等角度分析。当时在与省委书记座谈中,我们直接就这些问题提问(参见→《关于规划和教育等,我们这样向省委书记提问》)。
因规律、发展和城市特点等综合因素
这十几年,西安人口已进入高速增长通道
这种趋势仍将持续
2023年度“人口抽样调查”依旧有较大偏差
客观感受和数据难达成平衡
所以,数据一定程度难为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西安小学生增量和增幅的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以“上学难”为例,本质是供需不足——既有数量,也有质量。近些年,我们见证和经历西安的历程:“上学难→教育问政→教育行动→中考压力→政策变化”等。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走向彼岸。我们必须明白,西安是事实意义上的超大城市,聚集了无数新生代、新移民和新家庭。在西安小学生“破百万”之际,我们依旧提出以下建言:
1、重新调整人口预估:西安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常规“抽样调查”和“预估”存在不足。必须跨学科、跨部门和跨机构,为水资源、用电量、学校以及城市配套等提供相对准确依据。
2、重新划定参照标准:因“新生儿+小学生”数量,具有高度固定、标准和准确性。建议将这两者纳入人口统计体系,结合规划、土地以及产业,合理布局学校(幼儿园→高中)及医院等配套。
3、构筑“上下同欲”体制:人口快速增长、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实力,短期内矛盾不可避免。政府、市民和学校等,需要形成“尊重历史、不断优化、日臻合理”等共识,赢得一个共同皆期的未来。
我们的决策者和擘划者,更需深谋远虑、更需未雨绸缪。因为这座城的成长速度和人口规模,世间亦不多见。
「城记」“重估西安人口”系列(部分):
▶2016~2018年:“发现西安人口”变化
[2016]致西安的一封信:在西安,为何上学这么难
[2017]西安“户籍新政”背后,隐藏着哪些故事
[2018]年千万人次进川:高铁,西安千万人口“催化剂”
▶2019~2021年:“重估西安人口”分析
[2019]国家部门这些数据,证明西安常住人口远超1000万
[2020]陕西人口进一步向关中聚集,西安的下一步
[2021]西安人口达1295万!北方第三,全国前十
[2021]走向“北方第二大城市”?西安“人口大爆炸”危与机
▶2022~2024年:“解读西安人口”可能
[2022]西安总体规划草案解读:远期城市服务人口2000万
[2023]西安三环内有多少人?再看西安户籍新政……
[2023]这样的“人口抽样调查”,必然会有偏差(已删)
[2024]西安在“虹吸”全省人口?|城记地理
文=城记智库 聂海峰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来自公开网络
若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