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向何处去?
创始人
2025-08-31 19:18:54
0

文︱陆弃

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得先回答俄罗斯从哪来。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的基因写得明明白白:一是向西,自认属于欧洲文明,试图融入西方;二是扩张,必须要有出海口,西线黑海、南下地中海、东望太平洋,一个都不放弃;三是争霸,欧洲争霸、全球争霸,俄从未缺席;四是强国,做大国、做帝国、做强国,这是俄罗斯民族挥之不去的执念。问题在于,经历俄乌战争,俄罗斯还能延续这种国策吗?答案残酷:传统延续,但能力衰减。俄罗斯依然想扩张、想争霸、想当强国,但国运已经被战争打断,它不得不寻找新的支点。

俄乌战争的本质,现在处在“将停未停”的阶段。停战只是时间问题,几周、几月,意义不大。停下来之后,格局几乎已定: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牢牢在俄手里,乌克兰无力夺回。西方嘴上喊不承认,但心里都清楚,事实就是事实。停战线会成为事实上的新国界。普京被贴上的“战犯”标签、乌克兰喊的战争赔款、冻结俄资产用作赔偿,这些噪音都不可能落地。西方要真把俄的3636亿美元资产硬划走,俄罗斯早已冻结的5000亿美元西方资产也会一刀切,谁更疼?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俄乌停战的形式,就是停火协定,而不是和平条约。这场战争只会被冰封,不会真正结束。

俄罗斯赢得了什么?赢得了地盘,赢得了压制乌克兰的战略主动,赢得了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安全缓冲。乌克兰则是彻底被打残:人逃了、钱没了、地破碎了,未来20年都是废墟式恢复。但俄罗斯也付出惨重代价:战损不小,国际孤立,经济衰退,国运断裂。更关键的是,它失去了300年来最宝贵的东西——持续扩张的国力。俄罗斯一旦没了扩张的底气,就会出现溃缩效应:原本用独联体、集安会组织维系的势力范围,将被周边国家借西方之手不断切割。南高加索中亚,这些地缘棋盘未来都可能“离心”。俄不再是区域霸主,而变成苦苦守住缓冲区的大国。

但民族性格不会变。争霸的冲动依旧深埋在俄罗斯骨子里。不同的是,俄争霸的方式从“硬碰硬”转为“软周旋”。对北约,它不会主动硬冲突,但一定在边界不断制造摩擦。对欧洲,它会用能源拉拢、用分化瓦解,既要让欧盟对俄依赖,又要挑拨美欧关系。美国,俄没法硬拼,只能找杠杆。什么杠杆?当然是中国。俄罗斯要和美国玩博弈,单挑肯定被压制,但抱团中国,就能形成“两个陆权大国对抗一个海权国家”的格局。普京不是傻子,他比谁都清楚俄罗斯的下一步棋,必须是往东方。

强国之梦还在,但越来越虚。普京在安全和军事上是高手,却在经济和科技上先天短板。20多年,俄罗斯没能摆脱“油气国”的单一结构。能源收入撑起国家财政,但制裁一来,油气只能打折甩卖,收入猛掉。国际油价下行,每跌10美元,俄财政少300亿,这样的命脉被别人一根手指头就能掐住。军工一度成了俄罗斯的第二支柱,出口137亿美元,全球第二。但随着停火,军工订单锐减,军工拉动的钢铁、化工链条也会断档。更可怕的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面展开:AI、新能源、生物科技,中国、美国、欧盟都在狂奔,俄罗斯却根本没在赛道上。十年折腾危机、制裁,人才流失、专利稀缺、产业链空洞化,俄被边缘化成了“卖石油+卖武器”的老路。强国梦,没有科技就等于空壳。

那俄罗斯究竟向哪?西方的门,永远锁死。欧洲、美国,从来没把俄罗斯当自己人,加入G7被踢、加入北约被拒,俄乌战争更是彻底撕破脸。向西?死路。向美?更不可能。俄转向美国等于普京自废合法性,国内民族主义立刻爆炸。向自己?俄曾经试过斯大林模式,普京也试过独创“俄罗斯道路”,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剩下唯一的答案,就是向中国。

俄罗斯为什么一定要向中国?第一,能源必须有大客户,中国就是最大市场。没有中国买单,俄早撑不下去。第二,科技必须有伙伴,美欧不给,只有中国愿意合作。第三,战略必须有支点,和美国对抗,俄必须抱团中国。第四,制度对比摆在眼前:欧洲乱,美国更乱,唯独中国模式在危机中展现出稳定和发展潜力。对俄罗斯而言,向中国不是选项,而是必然。

所以,结论很简单:俄罗斯赢得战争,输掉国运;赢得安全,失去科技;赢得局部扩张,失去全球扩张;赢得一时霸权,失去长期争霸。唯一的出口,就是把300年来的“向西”彻底翻篇,把“向中国”定为新国策。这不仅是俄罗斯的唯一选择,也是全球格局的关键支点。一旦中俄捆绑,美国将面临“二打一”的格局,两个陆权大国对抗一个海权霸权,世界天平就会倾斜。未来二十年,大戏就在这里展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