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戴轩)近日,以“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为主题的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在先农坛庆成宫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业内嘉宾围绕“新流量——网络文化IP的孵化和传播”“新业态——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传播”展开深入对话与交流,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共同探寻数智时代文化发展新路径。
近日,以“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为主题的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在先农坛庆成宫举办,嘉宾们在台上进行交流对话。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当前,网络文化IP作为文化资源的核心载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沙龙上半场聚焦“新流量——网络文化IP的孵化和传播”展开。
腾讯公司总编辑、公共政策副总裁朱殿君表示,腾讯通过AI大模型赋能文化保护与创作,共建数字文化生态,在深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同时,坚持打造精品IP,用科技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近年来,腾讯重点打造由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组成的“文化出海新三样”。“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经典IP,关键在于怎样把这些优质IP挖掘出来,利用现代技术和表达方式,推动其站在世界舞台上。在我们与海外市场、海外用户深度连接的过程中,会深度感受传统文化IP的魅力和特色,传递人间真善美,与海内外用户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未来,腾讯将继续以技术为引擎,以文化为内核,打造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IP。”朱殿君说。
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表示,在爆款IP的孵化中,新人作家的作品占比更大,包括《庆余年》《盗墓笔记》《斗破苍穹》等爆款IP,都是作者的处女作或第二部作品。“年轻作家是思维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一群人。当我们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新人作家后,的确能降低他们‘跑偏’的概率,但是过分指导也破坏了作品成为超级爆款的机会。因此,我们希望充分尊重作者,让他们自由发挥。”杨晨说。
小红书副总裁任爽介绍,小红书近50%的流量分配给普通用户,尤其是年轻人。“今年年初我们与北京市文旅局联合推出骑行赏花活动,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年轻人按照对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将赏花主题变成了文化主题,形成北京中轴线骑行图,庆成宫正是其中重要的途经点之一。在参与过程中,年轻人也会推荐心仪的店铺,比如咖啡店等。通过类似的文化IP活动,带动更多人到线下消费,更好地理解城市文化,实现从线上传播到线下传播的过程,带动经济活跃起来。”任爽说。
在中国生活近20年的波兰籍跨文化媒体人翠花自身就是网红IP之一,她观察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加入跨文化传播,将真实的中国故事展现在世界各国网友面前。外国网友对于中国IP的认知,也从长城、中国功夫扩展到《三体》、游戏和短剧。她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来自民间的“草根跨文化使者”越来越多,对中国故事和形象的展示越来越多,减少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化传承与传播路径。对于AIGC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认为,AI全面接入文化产品的创作中,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在接受这一现实的前提下,应思考如何让技术更好地向善向美发展。“技术本身具有不断流动的特性,因此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一过程。当然,必要的时候设定一定的边界,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张铮说。
开域集团董事长兼CEO施侃认为,AI是一种工具,需要内容生产者注入灵魂。“利用新技术可以产生很多具有人文关怀、情绪价值的内容。我们要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工具的提升,推动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文化繁荣与发展。”
“年轻人是新流量、新文化的体验者、使用者、传播者,我们也希望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共同构建数智时代文化繁荣的新图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表示。
据悉,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包含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