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黄婉银 孔泽思 每经实习记者|李旭馗 每经编辑|董兴生
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正面袭击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首当其冲,遭受了严重的风力及风暴潮影响。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16时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15时,收到700宗塌树报告、82名市民在风暴期间受伤,收到16宗水浸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桦加沙”冲击下的香港和深圳。9月24日下午,在猛烈的风浪冲击下,一艘停靠在香港红磡海边的趸船失控,撞向岸边,导致岸边的石栏损毁。而位于海边的杏花邨,则遭遇大量海水倒灌,部分地面被积水覆盖。在深圳,台风也造成了显著的破坏,一棵直径约1米的大树被连根吹倒,周围的地砖和道路也遭到破坏。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 李旭馗 摄
香港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台风“桦加沙”对香港的影响没有预期中那么严重,无论是风力还是风暴潮,都比2018年的超强台风“山竹”要弱。尽管最紧急、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台风过境后,主要的威胁将转变为降雨。因此,市民需要重点关注暴雨和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暂时来看,在西北太平洋区域,“桦加沙”是今年截至目前最强的台风,但现在才到9月,后续是否会出现更强的台风还很难说。
香港有船只失控撞岸,深圳直径约1米大树被吹倒
9月24日凌晨2时40分,香港天文台正式发布十号风球信号(香港和澳门地区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并持续至13时。13时20分,香港天文台改发八号风球信号。
受风暴潮影响,香港周边海水水位普遍上涨。早上5点,维多利亚港水位已比正常潮位高1.3米。
24日中午,记者前往香港易受台风暴雨侵袭的区域之一——紧邻海边的杏花邨。抵达后可见,这里正遭遇大量海水倒灌,部分地面已被积水覆盖,现场有多名工作人员正清理排水口,全力疏通排水通道。
现场不断有狂风卷着海水扑面而来,大雨倾泻而下,路人行走需顶着狂风,格外艰难。前一日(9月23日),记者在杏花邨还看到,有不少市民在此等候“追台风”,当时也未下雨。
除了杏花邨,据香港渠务署披露,截至9月24日15时,共确认16宗水浸个案,并已派出200队紧急应变队伍进行处理。截至当时,杏花邨、香港富丽敦海洋公园酒店等6个地点的水浸个案已完成处理,其他10宗仍在全力处理中。
香港渠务署呼吁,虽然沿岸水位正在下降,但市民仍应保持警惕,远离岸边。
随后,记者来到香港红磡海逸豪园附近,发现一艘趸船失控,导致岸边的石栏损毁,玻璃和石块四散并波及人行道。轮船撞击后,船身一度紧贴岸边,船锚甩向人行道。海逸豪园物业人员告诉记者,不仅是此处,还有其他护栏也被别的船只撞坏。附近原本停靠了5艘船,其中4艘已被拖走。
而在深圳,“桦加沙”也造成了显著的破坏。24日14时左右,记者在深圳罗湖区沿河南路和汝南街交界处,一棵直径约1米的大树被连根吹倒。记者看到,现场有抢险施工人员正用油锯将树干锯成小段。他们告诉记者,从上午就开始作业处理这棵大树,先把道路清理出来,后续会有大型车辆把树干拉走,预计还需要两三个小时。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深港地铁陆续恢复运行 专家:“桦加沙”对香港影响没有预期那么大
尽管台风“桦加沙”威力巨大,但香港、深圳两地政府的应急响应和市民的积极配合,使得城市在风暴中保持了基本运转,并在台风减弱后迅速恢复。
发布十号风球信号期间,香港部分地铁线路仍在运行,但班次间隔调整为15分钟。记者在一个地铁站看到,仍有数位市民在等地铁。其中一位中年女士告诉记者,她是一家食品店的店员,店是她姐姐开的。她此时出门是因为感觉外面风不大了,想去看一下店里的情况,比如有没有停电,因为停电会对冷冻食品造成影响。“目前店歇业了,等恢复八号风球就可以重新开业。”
十号风球改为八号风球后,香港从24日15时起陆续恢复部分地铁线路全线服务、部分公交车线路开始有限度服务。
在深圳,全市范围内的“五停”(停工、停业、停市、停运、停课)措施已于24日16时起正式解除。深圳地铁也已恢复运行,各线路的行车间隔调整为6至9分钟。
岑智明指出,从目前情况来看,台风“桦加沙”对香港的影响没有预期中那么厉害,无论是本地风力还是风暴潮,都比此前的“山竹”弱一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台风“桦加沙”的中心最接近香港时距离约120公里,而“山竹”和“天鸽”最接近香港时距离分别为100公里及60公里,这20至60公里的距离差异带来了较明显的影响。二是“桦加沙”是双风眼台风,有两个风眼,一个在内,另一个在外,这两个风眼的发展会产生影响,此次香港主要受“桦加沙”外眼壁影响,而外眼壁强度会出现周期性转变,有时强有时弱,这也可能对香港感受到的风力造成一定影响。
他补充道,若比较台风最强时的中心风速,“山竹”最高曾达到250公里每小时,根据香港天文台资料,“桦加沙”最强时中心风速为230公里每小时,两者相差20公里每小时,虽不算特别多,但仍有分别。不过,“桦加沙”经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时,未受吕宋岛影响,而“山竹”当时在吕宋岛登陆后减弱较快,所以从进入南海时的情况来看,“桦加沙”比“山竹”强。
“山竹”曾造成香港394人受伤 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
台风“桦加沙”来袭,难免让人想起在2017年及2018年重创粤港澳大湾区的超强台风“天鸽”及“山竹”。两场台风均对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秩序及经济活动造成显著冲击。
2017年8月23日12时50分,超强台风“天鸽”在广东珠海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中心最低气压950百帕。当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当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香港天文台则发布了十号风球信号,也是香港时隔5年再度发布十号风球信号。
彼时,狂风致使香港海怡半岛海滨长堤一处被毁,港交所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上午暂停交易,大量航班取消。在深圳,东门风力强劲,吹飞各种物品。在珠海,大雨造成海水倒灌,多个低洼地段被淹没。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席卷而来,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鼎盛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以上。香港天文台继“天鸽”后再次发出十号风球信号,且持续了10小时。
“山竹”破坏力远超“天鸽”,最终造成香港394人受伤,9个地点严重被水淹,房屋破坏、窗户损坏报告达500宗,均超过“天鸽”袭港时的破坏情况。除了香港,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同样受到重创,部分高楼玻璃幕墙被吹落,大量树木倒伏,城市内涝明显。
通常而言,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制定的台风命名表保持相对稳定。但是,一旦某个台风造成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时,为避免后续同名台风引发混淆,该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从台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留给这次台风。“天鸽”及“山竹”先后于2018年和2019年被正式除名,即未来都不会再出现名叫“天鸽”及“山竹”的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