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区域的组成部分,却也常常成为“城市暗角”。今年以来,南京市六合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聚焦公共空间治理,多元协同、精准施策,推动一批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得到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提升城市治理精度和民生服务温度。
协同治理:从“单一治理”到“合力共治”
位于雄州街道滁河两岸部分桥下空间曾存在居民聚集打牌、杂物乱堆放、环境脏乱等城市治理难题,既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六合区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网格巡查+联合治理+社区引导”机制,强化条块联动,常态化开展联合治理、宣传引导。治理前,城管部门牵头召开滁河两岸桥下空间治理工作推进会,厘清管理边界、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精细治理:“一桥一策”实现精准疏导
六合区优化治理模式,采取精准识别需求、精细分类施策方式,制定“一桥一策”方案,推动治理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现场走访调研发现每座桥下空间的治理难点不尽相同,龙津桥南北两侧占道打牌导致环境脏乱问题较为突出,古棠桥南侧则面临聚集跳舞影响行人通行等问题。治理期间,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在全面摸排人员的基础上,联合社区采取集中约谈和现场劝导10余次,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并积极引导居民前往社区活动中心,在重点区域更新绿化隔离设施并设置文明告示牌;另一方面,组织集中开展杂物堆放、环境卫生治理行动5次,协同社区、园林部门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将闲置区域打造成群众休闲好去处,让河滨步道重现整洁有序。
长效治理:让“好风景”一直好下去
为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常态化,六合区健全“定期巡查+动态反馈+即时处置”治理闭环。7月以来,通过持续联动治理,5座桥梁桥下空间约80余张桌椅杂物已全部清理完毕,清理卫生死角30余处,在周边区域新增非机动车停放区域20余处。六合区积极践行“街镇吹哨,部门报到”,交运、住建、城管等各部门通力协作、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桥下空间,打造2处休闲娱乐“新空间”。以仕金桥为例,曾经闲置的桥下空间如今蜕变为集运动休闲、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邻里空间,惠及周边5000余户居民。
城市治理如绣花,一针一线关乎民生质感。下一步,六合区将强化条块联动,以更精细的治理、更温暖的服务,努力让城市每一处角落都成为文明有序、宜居宜业的美好空间。 陆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