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科睿唯安公布了2025年度引文桂冠奖名单,22位杰出科学家获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影响力。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因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他是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引文桂冠奖得主。
9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中)荣获2025年度化学领域“引文桂冠奖”。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22位科学家获奖,研究领域涵盖全球亟须关注的议题
引文桂冠奖由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专家团队评选,旨在表彰作出开创性贡献,塑造科学与社会未来的科学家。自该奖项设立以来,已有83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荣获诺贝尔奖,他们往往在获得诺贝尔奖前些年就得到了引文桂冠奖的认可。
引文桂冠奖基于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包括科研成果的被引表现、研究内容的原创性和突破性、核心贡献者识别、同行认可度等综合评定,涵盖化学、医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该奖项得主的奠基性研究论文在所在领域内被引用次数均位居全球前列,体现了跨学科与跨国界的深远影响力。
2025年引文桂冠奖得主来自8个国家的顶尖学术机构,共22人,其中美国10人,法国3人,德国、日本、瑞士各2人,加拿大、荷兰及首次入选的中国内地各1人。
今年获奖者的研究领域涵盖全球亟须关注的议题。比如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包括白血病、食欲调节与免疫系统研究;物理学领域包括信号处理、量子计算、星际化学与图像压缩;化学领域包括储能、绿色化学、可持续能源与细胞工程;经济学领域包括远程办公、自动化、不平等、贫困,以及文化与歧视的经济影响。
张涛因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因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奖。
张涛等人于2011年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将多相催化研究推进到原子精准尺度,为实现多相催化过程的精准调控奠定了科学基础,开拓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张涛团队在单原子催化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不仅推动了催化科学本身的发展,还广泛影响了能源化工、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交叉学科。
单原子催化不仅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还指导和推动了实际工业应用,目前已有万吨级规模的新过程实现工业化应用,为绿色化工和“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张涛是首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引文桂冠奖得主,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我非常荣幸获得2025年引文桂冠奖。该奖项是对我们‘单原子催化’概念原创性和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肯定。”张涛说,过去,他和合作伙伴站在前人肩膀上提出了单原子催化的新概念。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科学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推动催化科学和化学的进一步发展。“我相信,单原子催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塑造原子精准的催化研究新范式,使高效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成为可能,推动全球新能源和绿色化工的发展。”
张涛表示,感谢我国长期持续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正是这些支持,使我国不断有重大、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涌现。
新京报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