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发文,分享了自己感冒吃完头孢后过敏进抢救室的惊险经历,并总结了不要感冒和嗓子不舒服就吃抗生素、以前不过敏不代表以后不过敏、不要以为喝酒吃头孢才危险等“教训”。记者采访得知,身体是否对药物过敏的结论并非一成不变,这与药物的制作工艺、辅料使用;自身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等都有关系。
觉得感冒加重吃了一颗头孢,却被送进抢救室
9月21日晚,谭先杰因为觉得自己感冒加重,便吃了一颗头孢菌素。可过一会儿,他就感觉“全身血液都往头上涌,头特别胀”,直到妻子发现他“脸都紫了”,才紧急送医。
嗓子堵得慌、频死感、心率飙升到170次/分、太阳穴一跳一跳的“搏动性疼痛”……谭先杰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情况。输液治疗后,谭先杰的感觉见好。过了2个多小时,原本充血成酱猪肝色的脸色也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
后来,谭先杰还还用AI生成了张图,来呈现自己被抢救时的脸色。医生和家人都说复原得很好,甚至当时的脸色还要更黑一些。“头孢菌素过敏这事,来得很快,治疗及时,去得也快。第二天我照常上班,除了稍感疲惫外,没有其他不适。”谭先杰说。
药物本身也有“动态特性”
谭先杰头孢过敏导致如此危险的情况发生,完全避开了“头孢配酒,说走就走”的禁忌。没有饮酒,以前很多次吃头孢菌素都没有出现过问题,在看似“绝对安全”的情况下,为何还会发生如何凶险的过敏反应?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晁滢坦言,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对于感冒所引起的一些症状,比如发烧、头痛、咳嗽等,可以在药店购买退烧药、祛痰药等,这是“对症治疗”;而像头孢菌素这种抗生素是用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只对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是“对因治疗”。这也就是为什么谭先杰在文章中说“不要感冒和嗓子不舒服就吃抗生素,吃药之前最好查血常规,看是否为病毒性”,明确病因再用药是降低用药风险的第一步。
当然,问题也可能出在药品本身。“药品的质量,不同厂家生产头孢使用的辅料不一样、工艺不一样,或者是不同批次之间的药品等,都有可能存在差异,它们都是‘危险因素’。”晁滢说,这意味着即使服用的是同一种药物(如头孢),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产品之间可能在纯度、辅料成分或极微量的杂质上存在差异。这些细微的差别,对于大多数使用者而言可能无关紧要,但对于某些个体,却足以成为触发免疫系统“警报”的导火索。
“过敏体质”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很多人看来,药物过敏对自身来说是一种固定的体质特征,一旦确认不过敏,以后便可“高枕无忧”。然而,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的多。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病例,小时候对青霉素过敏,所以一直不用青霉素。但是长大后有一天又去做了一次皮试,发现不过敏了,这除了可能跟药物生产工艺等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和自己当下的身体状态有关。”晁滢解释说,人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免疫状态更不是一成不变。身体状态的波动,比如疲劳、压力、或其他潜在疾病的影响,也会导致免疫系统对原本“相安无事”的药物产生“误判”,从而突然引发过敏反应。因此,每一次用药,都应被视为一次独立的“风险评估”,绝不能因过往的“安全记录”而掉以轻心。
药物过敏也许不可预测,但也无需过分恐慌。“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科学的用药观念,无过敏史不代表绝对安全,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晁滢说,如果用药后如出现皮疹、瘙痒、头晕、胸闷、呼吸困难等任何不适,都应立即停药并迅速就医,不可抱有“休息一下就好”的侥幸心理。“还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轻易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耐药风险,也会徒增不必要的过敏暴露机会。”
视频 许倩倩
许倩倩
校对 朱亚萍
上一篇:北大沉痛悼念俞孔坚教授
下一篇:修文高仓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完成吊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