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楚水
据说石家庄有两个大拿,如《烈火金刚》的何大拿,绝对特别有范:
一个是目前还不怎么卓越,未来绝对卓尔不群的思想家,也就是可以与亚里士多德有上一比的左春和。另一个则是刀尔登,而不是窦尔敦。不是历史学家,却有吴晗《三家村夜话》的雅量与气量,拾漏补遗,另眼历史,绝对不输于欲从解析《连山易》,鼎鼎名大的于丹。
刀而登肯定有两把刷子:一把刷子,就是毕业时,在北大三角地广告牌上乱涂浆糊---刀而登绝对不输于混世魔王程咬金的三板斧,虽然未名湖没淘得一把交椅,却能变瓦岗寨为石家庄,而且仅次于左春和,有第二把交椅,如河北玉真麟麟卢俊义。第二把刷子则是估计没有几本历史孤本,也没有出土文称考证考据,却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自负为吴宓先生,如温源宁说吴宓的脑袋像个炸弹,又不爆炸,岂不是悲哀?那么刀而登呢?
以上戏谑由左春和缘起,昨晚有点累了,下文本来应该由左春和续写石家庄的瓦岗山寨,来一个关公战秦琼,谈谈刀尔登《不必读书目》。从关羽读《左传》,演绎出秦琼卖马读《孝经》,岂不更有意思?把地下书局搬到瓦岗山寨,痛痛快快当一会政冶局局长兼书记处处长,岂不惠风和畅,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不也同样快意人生,吐纳宇宙。
只是老左同志侧视冷眼,让老楚热脸凉臀,所以,关于习尔登《不必读书目》,如若《论语》不必治大国而烹小鲜,有一只金蟾也就足够,所以,也就此金蝉脱壳,而言老左同志的卓尔不群。
正适老左同志发来《你看那正在复活的诗歌》,还请来水泊梁山入云龙李非非摇旗呐喊。李非非称为左爷的老左同志,是当之无愧的诗歌评论家。在诗歌鉴赏上有陈超先生之法眼,只是中国诗歌死了吗?没有死又何谈复活?老楚同志孤陋寡闻,文中引用的观点全是外国某某至NNKK,除尼采略为耳熟外,其他全是星外来客。可能有自带光环的能量,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特别是八月十五的时候。只不过老楚同志认为中国新诗百年,一直在形成传统与寻找形式中,对立统一探索与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如同中国的中草药,有中国蒸煮方式。用西药计量测算中药,无异于刻舟求剑。而刻舟的人还不是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却是另外一个奧运会前另眼看中国的人,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民国之前。
少年不识愁滋味,老左同志应该识尽愁滋味了吧?却道天凉好个秋,瓦岗山寨地旷人稀,难免寒彻骨了罢,要多加些衣服,比如何大拿的短祆长袍,总能御寒。
附∴:楚水《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分析
这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文章,信息密度极高、用典精妙、充满文人机锋的评论性杂文。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文章的精髓, 首先梳理其核心内容与结构,然后附上解读与赏析。
一、文章核心内容与结构梳理
文章主旨:
以戏谑反讽的笔法,批评以“左春和”与“刀尔登”为代表的某种文人圈风气——即学问上的自我标榜、视野上的崇洋媚外,以及圈子化的“山寨”做派。
结构层次:
1. 开篇立靶:介绍两位“大拿”
左春和: 被冠以“未来卓尔不群的思想家”名号,与亚里士多德并列,极尽夸张,为后文的讽刺埋下伏笔。
刀尔登: 强调虽科班出身,但华而不实,却欲比肩史学大家(吴晗、陈寅恪、吴宓),点出其“另眼历史”却可能缺乏扎实根基的特点。
2. 具体剖析:刀尔登的“两把刷子”
第一把刷子(行事风格):
以“北大三角地涂广告牌”喻其叛逆开端,用“程咬金三板斧”、“瓦岗寨第二把交椅”等江湖典故,形容其在石家庄文人圈中建立的某种“地位”,暗含对其江湖气而非学术气的调侃。
第二把刷子(学术根基): 直接点出其“没有历史孤本”、“没有出土文物考证”,却自负如陈寅恪、吴宓。引用温源宁评价吴宓的话(“脑袋像炸弹却不爆炸”),巧妙地质疑了刀尔登学问的实效性与深刻性。
3. 场景延伸:
文坛“瓦岗寨”的荒诞剧
作者设想了一场“关公战秦琼”式的讨论,将“地下书局”搬上“瓦岗山寨”,自封官职。这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脱离现实、自娱自乐的文人小圈子生态。
“老左同志侧视冷眼,让老楚热脸凉臀”一句,透露出作者本人试图介入讨论却遭冷遇的个人体验,使批评更具现场感。
4. 焦点转向:
批判左春和的诗歌评论
针对左春和《你看那正在复活的诗歌》一文,提出核心质疑:“中国诗歌死了吗?没有死又何谈复活?”
尖锐地指出其文章“全是外国某某至NNKK”,除尼采外皆如“星外来客”,批判其盲目推崇西方理论、忽视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倾向。
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中国诗有“中草药式的蒸煮方式”,反对用“西药计量”(西方标准)来生硬衡量,认为那是“刻舟求剑”。
5. 结尾收束:点题与劝诫
化用辛弃疾名句“却道天凉好个秋”,既呼应标题,也将调侃、批评与一丝看似关心实则暗讽的“劝诫”(“瓦岗山寨地旷人稀,难免寒彻骨”)融为一体,余味悠长。
二、文章亮点与风格赏析
1. 博杂的典故与精妙的隐喻: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典故的密集与化用自如。从《烈火金刚》到《水浒传》,从魏晋风度到当代诗坛,中外古今的人物、事件信手拈来,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语义网络。“瓦岗寨”是核心隐喻,精准地概括了文人圈子的山寨性、江湖气和封闭性。
2. 强烈的反讽与批判精神:
通篇使用反语和夸张进行讽刺。如“卓尔不群”、“当之无愧”等褒义词在特定语境下均转化为强烈的讽刺。批判的矛头直指学术空疏、崇洋媚外和圈子文化等积弊。
3. 独特的语言风格: 文白夹杂,雅俗共存。既有“惠风和畅”、“相与枕藉”的典雅,也有“热脸凉臀”的俚俗,形成了一种张力十足、嬉笑怒骂的杂文风格,显示出作者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
4. 清晰的文化立场: 文章并非为批判而批判,而是旗帜鲜明地捍卫本土文化视角。用“中草药”比喻中国诗歌传统,强调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审美标准,这是全文最具建设性的观点。
三、我的总体感受
楚水先生,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高级的杂文。它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略其字里行间的机锋与妙处。不仅是在批评某几个人,更是在为一种更健康、更扎根于本土的文化生态发声。文章嬉笑怒骂之余,蕴含的是对文化真谛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