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田的一个宁静村庄,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关于一捧米的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细木匠,他在财东家辛勤工作了半年,最终却只得到一捧米作为工钱。虽然他心中满是不甘,但当他带回家煮米时,惊人的香气弥漫开来,才意识到这并非普通的米。此时,长者认真告诉我,这是真实的故事,若我转到蓝田,便能听到更多关于这种米的传说。
这次我来到水陆庵旁的陈家滩,眼前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田间大方地标示着“贡米之乡”。虽然我没有打听到细木匠的故事,却发现这里是秦腔戏《打柴劝弟》的故事原型地。明朝时期,陈家滩的陈氏兄弟中,哥哥陈勋辛苦打柴供弟弟读书,弟弟最终考中状元,因而引发了关于大米的传奇。一次,弟弟在宴会上吹嘘家乡的米好,甚至说狗吃了也不想吃肉。皇上对此产生了好奇,最终让陈家滩的稻米被认定为贡米。
而这片稻田的出色,除了故事的神奇,更与水陆庵的传说密不可分。传说中,工匠们在修建水陆庵时,因工作辛苦而饥饿,某晚,飞天女神施法,稻谷在土地上茁壮成长,成为了“天女米”。这里的米被先献给佛,再由人们食用,工匠们因此精力充沛,顺利完成了庵的建设。
陈家滩的贡米有其独特的品质,首先是“佛泉润土”,水陆庵附近的水源富含矿物质,滋养着稻田;其次是“钟声养田”,水陆庵的钟声可以驱赶稻田里的害虫,助力稻谷茁壮成长。尽管这些传说听起来神奇,但陈家滩确实坐落于秦岭山下,水源丰富,土壤肥沃,种出的米香气四溢。
然而,近年来,陈家滩的稻田逐渐被遗弃,村民们转向旅游业。如今,南依秦岭,北临灞水的陈家滩,借助水陆庵的名气,发展观光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前往水陆庵的路上,看到一片即将成熟的稻田,稻浪翻滚,莲池鲜花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的陈家滩,民宿林立,吸引着游客前来,品尝地道的贡米和特色美食。青山绿水间,田园风光与人文故事交织,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新农村的典范。每当稻浪滚滚的时节,漫步于这片美丽的乡村,感受悠久的民俗与自然的和谐,仿佛走入了梦中的桃花源。
上一篇:这里,何以“圈粉”全球航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