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蝉鸣阵阵,却挡不住孩子们求知的热情。近日,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活动室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为丰富辖区少年儿童暑期生活,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理念,历史街区社区精心策划并组织的“绿色童年·分类先行”暑期垃圾分类主题宣讲班正式开班,吸引了辖区十余名小朋友踊跃参与。
本次暑期班旨在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联动模式,将垃圾分类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心中,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活动伊始,社区党委书记刘娟发表了简短而热情的开幕致辞,强调了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的重大意义,并鼓励小朋友们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家庭和社区中的“垃圾分类”小小监督员和宣传员。
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宣讲不同,本次暑期课堂格外注重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社区工作人员和环保志愿者做足了准备,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知识盛宴”。
趣味课堂,知识不再枯燥
“我知道!废旧电池是有害垃圾!”、“饮料瓶要洗干净才是可回收物!”……在知识小讲堂环节,志愿者老师利用色彩鲜艳的PPT课件和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如何区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核心知识。讲解过程中,老师不断抛出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轻松愉快的问答中,复杂的分类规则变得清晰易懂。
游戏互动,巩固分类技能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活动特别设置了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环节。“垃圾分类飞行棋”、“卡片分分乐”等游戏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或是掷出骰子,根据棋盘格上的垃圾图案跳步并说出正确分类;或是手持各种写有垃圾名称的卡片,飞快地奔向对应的分类小桶。在奔跑、思考和协作中,孩子们不仅玩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更将理论知识与实物对应起来,精准的分类投放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变废为宝,创意点亮生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激发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在“奇思妙想、变废为宝”手工工作坊中,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利用收集来的废旧纸盒、塑料瓶、瓶盖、报纸等材料,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亲手制作出笔筒、装饰画、小汽车等一件件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看着原本要被丢弃的“垃圾”在自己手中焕发新生,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这一环节不仅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循环利用、勤俭节约的种子。
小小承诺,践行环保使命
活动的最后,孩子们在“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承诺墙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并领取了社区颁发的“环保小卫士”荣誉证书。他们纷纷表示,回家后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要监督全家人一起做好垃圾分类,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绿色童年·分类先行”暑期课堂,是历史街区社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成功地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具体活动,不仅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的绿色,更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有效形式,将垃圾分类的新风尚吹向每一个家庭,汇聚起全民参与、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合力,为构建绿色、和谐、宜居的幸福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