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不用怕!中医扶正固本,帮你站稳脚跟,身体更协调
创始人
2025-09-27 10:23:36
0

在医学上,小脑萎缩被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它是一组以运动协调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当小脑细胞逐渐丢失,沟通桥梁出现“信号中断”,便会导致平衡障碍、步态不稳、言语不清等一系列症状。

面对这样一个进行性加重的疾病,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康复训练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然而,在医学宝库中,中医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应对小脑萎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如何看待小脑萎缩?

在中医理论中,并无“小脑萎缩”的直接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痿证”、“颤证”、“骨摇”等范畴。其病机核心主要责之于肾、脾、肝三脏功能的失调。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充脑。 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小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若肾精亏虚,脑髓失充,便会导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上输以濡养脑髓。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清阳不升,脑髓失养,同样会影响小脑功能。

肝主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 肝血充足,筋脉得以濡养,则运动灵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也可导致眩晕、震颤、步态不稳等症状。

因此,中医认为小脑萎缩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肾、脾、肝的气血阴精亏虚;“标实”则可能夹杂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脑络,加重病情。

中医如何“扶正固本”?

中医治疗小脑萎缩,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于“扶正固本”,恢复脏腑功能,充养脑髓,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这是治疗的根本。常选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龟板胶等滋肾填精的药物,旨在填补亏虚的肾精,化生髓液,上充于脑,如同为枯萎的“中枢指挥部”补充最核心的能量。

2. 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通过健脾来打开气血生化之源。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气血得以充盈,清阳得以上升至脑窍,濡养小脑。

3. 滋水涵木,平肝熄风

对于伴有眩晕、震颤的患者,会采用白芍、当归、天麻、钩藤等药物,滋补肝阴,平抑肝阳,平息内风,从而改善身体摇动不稳的症状。

4. 化痰祛瘀,通利脑络

在扶正的同时,若辨证有痰浊瘀血阻滞,则会配伍丹参、川芎、地龙、石菖蒲等药物,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清除道路上的“路障”,保证气血精微能够顺利抵达脑部。

综合调理,生活协同

除了中药内服,还可以整体综合调理:

推拿按摩: 放松肌肉、舒筋活络,缓解因不协调运动导致的肌肉紧张和疲劳。

饮食调养: 根据体质,建议多食用益肾补脑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山药等。避免肥甘厚味,以免助湿生痰。

康复锻炼: 在安全前提下,坚持进行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积极发挥代偿功能。

面对小脑萎缩这一挑战,恐惧和焦虑在所难免,但绝非唯一的选择。中医的“扶正固本”策略,旨在从根源上调动人体的自愈潜能,通过补益虚损、清除障碍,努力为受损的神经系统创造修复的条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