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艺范儿|横店之后,成都会成为“竖店”吗?
创始人
2025-09-28 17:43:20
0

专业拍摄基地、100多个影视场景、预计每年吸引超百个剧组来此拍摄——这不是杭州横店,而是成都刚刚上新的“繁星大片场”。近年来,成都大力构建微短剧产业生态链,跑步进入如火如荼的微短剧城市竞赛。杭州横店之后,成都会成为“竖店”吗?

所谓“竖店”是一种网络昵称,是指一座城市的微短剧蓬勃发展,有基础设施、人才、政策等完善产业生态,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微短剧拍摄。其实,成都的目标不是要成为第二个横店,而是要探索一条“微短剧+”的融合发展新路。

成都微短剧的高速成长并非偶然。在微短剧赛道,成都早就开始进行系统化布局。在硬件设施方面,西部首个微短剧产业基地落户青白江城厢古镇,四川影视文创城构建起全流程创制生产链;新美集团全球微短剧总部项目计划投资150亿元,打造行业大模型与拍摄运营基地。而在政策方面,从去年的《郫都区促进影视文创产业扶持政策》发布,到今年的《成都市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目前在成都进行短剧拍摄,可以得到省、市、区三级的政策支持与奖励措施,用“真金白银”为剧组注入信心。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成都正在构建从技术研发、内容创作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这种系统性的产业思维,让成都避免了单一模式的发展局限。

更重要的是,如今“成都造”微短剧不再一味追求“爽点密度”,而是开始如何制作“质感短剧”,试图突破“竖屏=快餐”的刻板印象。比如,《家里家外》以7万字剧本容量重构短剧叙事维度——这相当于普通短剧3倍的文本体量,为人物塑造与时代细节提供了扎实支撑。拍摄周期长达30天,等同于中小成本长剧制作时长,保障了画面质感与叙事精度。全剧800余套服装造型、40余个实景场景、1000余件年代道具,精准还原上世纪80年代川渝生活肌理,实现从“爽点刺激”到“深度共鸣”的创作转向。

此外,成都微短剧产业最大的创新,也是最大的优势在于与城市文化的深度共生。《哈喽,成都!》借助“过境免签”叙事展现城市开放形象;《龙门茶馆》让抗战题材收获1700万热度,同时传播茶馆文化;《关于我的祖宗是诸葛亮这件小事》带动90%观众产生文旅消费意愿……这种“内容即城市营销”的模式,区别于其他地区短剧与地域文化的弱关联性,促进了从线上流量到线下消费的有效转化。

事实上,成都不是要成为“竖店”,而是要打造一个内容品质与产业效益并重、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共赢的微短剧新发展极。成都,这片兼具生活烟火与创新精神的土壤,正在努力将微短剧的“快节奏”与内容的“高质量”、产业的“长链条”深度融合,为中国微短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可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茹懿 吴雅婷 文/视频 实习记者 王瑜潇 图片 资料图、片方 责任编辑 蔺虹豆 编辑 文竹 审核 蒲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