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峰校长:在AI时代,更要好好读书
创始人
2025-09-29 18:33:59
0

在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当下,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了?

教书58年的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曾以“教育中‘人’是怎么不见的”为题,发表过一场跨界演讲,掷地有声。十多年后,他依旧不断追问:在阅读的过程里,消失的究竟是书,还是人本身?

带着这个问题,他翻出两篇100年前的小学生作文,和我们一起对照今天的语文教育。

Q:您提到过“教育中‘人’是怎么不见的”,这和我们今天聊的“读书”有关吗?

黄玉峰:接到《海外路路通》的邀请后,我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不太乐观。很多孩子好久没有读完过一本整书了,每天都在作业圈里挣扎。2008年,我讲“人是怎么不见的”时,问题已经很严重,如今更甚。那时还没有“内卷”这个词,现在“卷”成了社会共识。

Q:所以您特地让我们看看100年前的小学生作文?

黄玉峰:对。比如《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这本书,蔡元培先生审定的。你看其中一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提出异议,认为东晋偏安妥协,轻叹不肯有为。他写得义正辞严,用文言批评得很透彻。

还有一篇谈选举的文章,小学生能把汉代与当代制度进行比较,甚至直指“今之选举,多为金钱所买”,呼吁整顿制度。这是何等的气魄!没有广泛阅读、没有历史纵深感,写不出来。

Q:那和今天的作文相比呢?

黄玉峰:我编过一本《重批高考满分作文》。2004年到2008年间,江苏高考作文几乎年年出现“屈原向我们走来”。你说,屈原是不是太忙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学生不再写心里想的,而是迎合阅卷人,迎合评分标准,去套用固定模版。

Q:这就是“人不见了”?

黄玉峰:对。100年前的小学生之所以学富五车,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浸润在整本书的阅读中。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该只是拿分,而是塑造完整的人。

今年夏天,黄玉峰校长带学生去英国研学。

一名孩子在游记里写道:

今天去莎士比亚家串门,大门一推嘎吱响,门口有个阶,差点给他老人家行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黄校长说,这正是几十年教育生涯里,他最想帮孩子们留住的东西——对文字、对世界的那份鲜活的敏感。

从90年代开始,他就带学生“文化行走”:去龙场悟道,先读王阳明的故事;去敦煌前,先了解丝路历史;到了英国,就去莎士比亚故居、布朗特三姐妹的村庄。

“把语文课堂搬到天地之间”,让书和生活连起来。

01

孩子正捧着书笑出声,你突然问“作业做完了吗”;刚读到眼眶发红,你追着问“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些事,太煞风景了!

黄校长直言:孩子不爱读书,不是书不好,而是干扰太多。好不容易翻开一本“闲书”,还要被质问“这有用吗”?

所谓闲书,往往是最好的开头。

有的孩子沉迷科幻小说,有的热爱历史故事,哪怕只是图册,也胜过被屏幕裹挟。家长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读得正投入时,忍住别打断。

别让功利心,扑灭孩子的阅读兴趣。

02

然后,再让孩子读一些真正的好书。

中国的读书传统,讲究吟诵、背诵。小时候的记忆力最好,那些被一字一句“吞”下去的经典,往往在多年后悄然“化”开。

黄校长见过无数孩子,小时候背下的古诗,长大后在某个场景里突然开窍:看到明月,会想起“举头望明月”;跌宕困顿,会想起“长风破浪会有时”。

童年里“死记硬背”的东西,终将成为长大后的精神底气。

03

AI几秒就能总结一本书,孩子还要花时间读吗?

黄校长的答案很肯定:“要!读书就像吃饭,别人替你吃,你能长身体吗?”

在他看来,AI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感情”。人读书,会哭、会笑,会和作者“吵架”,这些感受是AI给不了的。更重要的是,阅读是一种碰撞,你把不同书的观点放在一起琢磨,最终形成的是自己的想法。

语文不需要标准答案。

AI能总结书,却替不了你读书。

04

孩子要去海外留学,是不是要多读外语原版书?

黄校长却说:先读好中国的根。

复旦附中校史室里有一块匾,上面写着 “昨天、今天、明天”。教育不是只为当下,还要懂过去,才能走向未来。

他建议,留学家庭先选一本中国经典读物,比如《论语》。把它读透,让这份文化的根扎在心里。带着它踏上海外之路,孩子才不会只是“面孔是中国人,心却无中国魂”的无根之人。

越是在这个时代,越要好好读书。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把整本书读完。

看看新闻记者: 梁萍

编辑: 张馨元

责编: 袁宏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