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66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4个词条
最近,一位母亲的吐槽贴在小红书上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这位母亲在帖子中说,唯一的女儿现在变成了“陌生人”——
“一跟她说话就被怼”“过年过节也不回家”“以前可是个乖乖女”……
这位母亲对女儿的控诉引发了不少讨论:
有人觉得是父母长期的教育方式或相处模式存在问题,才导致女儿与他们情感疏离;
也有人觉得,女儿应当体谅父母的苦心,重新做回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这场争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缩影,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扎心的现实:
为什么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和子女明明深爱着对方,却总用带刺的语言和行为互相伤害?
为什么有些家庭中,子女长大后仍然和父母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有些却如同断线的风筝,与父母渐行渐远,甚至想要拼命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
当我们在争论“父母有问题”还是“子女不懂事”时,实际上都在对同一个深刻问题进行探究——
成年之后的我们,究竟应该和父母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01
写给父母:
接纳“不听话”的子女,从掌控者蜕变为守望者
许多父母眼看着曾经百依百顺的乖孩子,在成年后逐渐成长得有主见、想法独立,甚至开始反抗自己的安排,内心满是不解与失落。
其实,子女并非没有孝心,恰恰是他们开始真正关注自己内心需求、拥有独立思想的体现。
那些从小乖巧听话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生活,将父母的期待当作自己人生的方向标。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成年后,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这时,当父母还想用过去的方式管束他们,就会发现子女不再顺从。
特别是那些从小被父母伤害过的人,长大后会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不再对父母抱有希望,尽可能地疏离他们。
父母越想掌控子女的人生,子女就越想逃离父母的视线。
前段时间,“电子爸妈”在网络中爆火:
中年博主们用第一人称视角,对评论区的“儿子”“女儿”嘘寒问暖、分享生活经验。
有人调侃:“这届子女,在电子世界找爸妈,在现实世界做孤儿。”
但玩笑背后是扎心的现实:
当真实的亲子关系被控制与焦虑填满,我们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情感的慰藉,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朋友小郑曾哭着告诉我:
“每次和父母打电话,他们不是哭穷说‘养你不容易’,就是用‘孝道’指责我‘不听话’。
我买件新衣服,他们说‘乱花钱’;我换份工作,他们说‘不稳重’。
后来我干脆减少联系,不是不爱了,是怕了——怕自己的人生,永远活在他们的标准里。”
好的父母,从不是子女人生的“操盘手”,而是目送他们远航的“灯塔”。
父母曾经的经验和认知,或许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子女当下的生活。
试着放下“我吃的盐比你多”的优越感,去倾听他们所处的时代;
试着收起“为你兜底”的焦虑感,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展翅飞翔;
试着明白:孩子不是你人生的续集,而是自己剧目中独立的主角。
接纳的本质,不是妥协,而是成长——
当你不再把“听话”当作爱的条件,孩子才敢把真心捧到你面前。
02
写给子女:
接纳“不完美”的父母,学会用理解修复裂痕
“爸妈也是第一次当爸妈。”
这句话听着像借口,却藏着最真实的人性真相。
父母或许曾用错误的方式爱你,或许还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但接纳父母并不完美的事实,不是软弱妥协,而是在放过自己。
和解,是你能给曾经受伤的自己的最好拥抱。
从小跟着单亲妈妈长大的小迪,早已习惯了“你要懂事”规训。
小时候,母亲一个人带她实属不易,一不顺心就会崩溃发火,小迪就成了出气筒。
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被母亲嫌弃是小迪童年最深的痛楚。
成年后的小迪拼命逃离家乡,却依旧会在每次和母亲通话时爆发争吵。
直到三十岁那年,她成为母亲后,却突然听懂了那些抱怨和崩溃背后的恐惧:
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女人,曾在多少个深夜害怕给不了女儿未来?
“我不再期待她变成完美妈妈,而是试着把她当作一个会犯错的普通人。”
小迪说,“当我放下怨恨,才发现她早已在笨拙地改变。”
原谅,不是遗忘,而是释然。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对她说过一段话:
“爸爸也不是生下来就成为爸爸的。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请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这段话戳中无数人的心——
我们总在期待父母的完美,却忘了他们也是“新手”。
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就像接纳春天的雨会打湿衣襟,秋天的风会吹落树叶——
这是生命的常态,也是成熟的开始。
与其执着改变父母,不如试着改变自己。
网友@林深见鹿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每次和母亲因为“催婚”吵架后,她都会坚持给母亲发一个消息:
“妈,我知道你是好心,也知道你担心我,但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心平气和地沟通。”
起初母亲会继续唠叨,但慢慢地,母亲开始说:“你要是觉得烦,妈就不说了。”
父母不是敌人,而是需要被引导的“老小孩”。
试着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表达需求,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爱,
你会发现,那些坚硬的矛盾,正在温柔的理解中慢慢融化。
03
写给大家:
接纳“渐行渐远”的分离,在适度留白中守护爱
《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们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站在路的一端,看着孩子消失在转角,而他们会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的成长,本质是一场与父母的精神断奶。
从脐带剪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要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父母之于子女的真正的爱,是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退场。
而子女也只有通过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才能形成独立的自我认同。
当我们走向社会,也要学会接受与父母的渐行渐远。
我们要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同事阿林和父母约定,每周六晚上八点通一次电话,时长不超过半小时。
电话里不谈“人生大事”,只聊家长里短:
母亲今天种了什么菜,父亲又钓了几条鱼,阿林最近学会了一道新菜……
“我们都需要各自的生活空间,”阿林说,“但这通电话让我们知道,彼此都在好好生活。”
父母与子女的爱,就像寒冬里相互依偎的两只刺猬,靠得太近会扎伤对方,距离太远又会失了温情。
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对应的尊重,不是情感冷漠,而是用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守护这份爱。
04
写在最后
《中庸》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会在自己的位置上从容生活,不抱怨,不苛求。
亲子关系中,这个道理同样有用:
父母不必强求子女按自己的期待生活,子女也不必强求父母改编成理想中的样子。
接纳“不听话”的子女,是父母从“掌控者”到“守望者”的成长;
接纳“不完美”的父母,是子女从“索取者”到“理解者”的蜕变;
接纳“渐行渐远”的分离,是我们对生命规律最温柔的致敬。
有人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和原生家庭和解。
但或许,和解的本质不是“原谅伤害”,而是“放下执念”——
放下“父母必须完美”的幻想,放下“子女必须顺从”的焦虑,学会在不完美的关系中,种出理解的花,长出独立的根。
父母子女一场,是缘分,不是债;是目送,不是绑。
愿每一对父母都能懂得:
你的孩子,是借你而来的生命过客,不是属于你的私有财产;
愿每一个子女都能明白:
你的父母,是跌跌撞撞的爱的学徒,不是无坚不摧的钢铁巨人。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