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母亲吐槽和女儿不亲”引热议:那个“乖乖女”,终于把父母拉黑了
创始人
2025-09-30 18:53:39
0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66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4个词条

最近,一位母亲的吐槽贴在小红书上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这位母亲在帖子中说,唯一的女儿现在变成了“陌生人”——

“一跟她说话就被怼”“过年过节也不回家”“以前可是个乖乖女”……

这位母亲对女儿的控诉引发了不少讨论:

有人觉得是父母长期的教育方式或相处模式存在问题,才导致女儿与他们情感疏离;

也有人觉得,女儿应当体谅父母的苦心,重新做回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这场争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缩影,也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扎心的现实:

为什么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和子女明明深爱着对方,却总用带刺的语言和行为互相伤害?

为什么有些家庭中,子女长大后仍然和父母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有些却如同断线的风筝,与父母渐行渐远,甚至想要拼命逃离原生家庭的束缚?

当我们在争论“父母有问题”还是“子女不懂事”时,实际上都在对同一个深刻问题进行探究——

成年之后的我们,究竟应该和父母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01

写给父母:

接纳“不听话”的子女,从掌控者蜕变为守望者

许多父母眼看着曾经百依百顺的乖孩子,在成年后逐渐成长得有主见、想法独立,甚至开始反抗自己的安排,内心满是不解与失落。

其实,子女并非没有孝心,恰恰是他们开始真正关注自己内心需求、拥有独立思想的体现。

那些从小乖巧听话的孩子,早已习惯了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生活,将父母的期待当作自己人生的方向标。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成年后,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逐渐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这时,当父母还想用过去的方式管束他们,就会发现子女不再顺从。

特别是那些从小被父母伤害过的人,长大后会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不再对父母抱有希望,尽可能地疏离他们。

父母越想掌控子女的人生,子女就越想逃离父母的视线。

前段时间,“电子爸妈”在网络中爆火:

中年博主们用第一人称视角,对评论区的“儿子”“女儿”嘘寒问暖、分享生活经验。

有人调侃:“这届子女,在电子世界找爸妈,在现实世界做孤儿。”

但玩笑背后是扎心的现实:

当真实的亲子关系被控制与焦虑填满,我们只能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情感的慰藉,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朋友小郑曾哭着告诉我:

“每次和父母打电话,他们不是哭穷说‘养你不容易’,就是用‘孝道’指责我‘不听话’。

我买件新衣服,他们说‘乱花钱’;我换份工作,他们说‘不稳重’。

后来我干脆减少联系,不是不爱了,是怕了——怕自己的人生,永远活在他们的标准里。”

好的父母,从不是子女人生的“操盘手”,而是目送他们远航的“灯塔”。

父母曾经的经验和认知,或许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子女当下的生活。

试着放下“我吃的盐比你多”的优越感,去倾听他们所处的时代;

试着收起“为你兜底”的焦虑感,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展翅飞翔;

试着明白:孩子不是你人生的续集,而是自己剧目中独立的主角。

接纳的本质,不是妥协,而是成长——

当你不再把“听话”当作爱的条件,孩子才敢把真心捧到你面前。

02

写给子女:

接纳“不完美”的父母,学会用理解修复裂痕

“爸妈也是第一次当爸妈。”

这句话听着像借口,却藏着最真实的人性真相。

父母或许曾用错误的方式爱你,或许还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但接纳父母并不完美的事实,不是软弱妥协,而是在放过自己。

和解,是你能给曾经受伤的自己的最好拥抱。

从小跟着单亲妈妈长大的小迪,早已习惯了“你要懂事”规训。

小时候,母亲一个人带她实属不易,一不顺心就会崩溃发火,小迪就成了出气筒。

挨打挨骂是家常便饭,被母亲嫌弃是小迪童年最深的痛楚。

成年后的小迪拼命逃离家乡,却依旧会在每次和母亲通话时爆发争吵。

直到三十岁那年,她成为母亲后,却突然听懂了那些抱怨和崩溃背后的恐惧:

一个独自抚养孩子的女人,曾在多少个深夜害怕给不了女儿未来?

“我不再期待她变成完美妈妈,而是试着把她当作一个会犯错的普通人。”

小迪说,“当我放下怨恨,才发现她早已在笨拙地改变。”

原谅,不是遗忘,而是释然。

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对她说过一段话:

“爸爸也不是生下来就成为爸爸的。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请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这段话戳中无数人的心——

我们总在期待父母的完美,却忘了他们也是“新手”。

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就像接纳春天的雨会打湿衣襟,秋天的风会吹落树叶——

这是生命的常态,也是成熟的开始。

与其执着改变父母,不如试着改变自己。

网友@林深见鹿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每次和母亲因为“催婚”吵架后,她都会坚持给母亲发一个消息:

“妈,我知道你是好心,也知道你担心我,但我真心希望我们能心平气和地沟通。”

起初母亲会继续唠叨,但慢慢地,母亲开始说:“你要是觉得烦,妈就不说了。”

父母不是敌人,而是需要被引导的“老小孩”。

试着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表达需求,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爱,

你会发现,那些坚硬的矛盾,正在温柔的理解中慢慢融化。

03

写给大家:

接纳“渐行渐远”的分离,在适度留白中守护爱

《目送》中有这样一段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们的缘分,就是不断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母站在路的一端,看着孩子消失在转角,而他们会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的成长,本质是一场与父母的精神断奶。

从脐带剪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要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父母之于子女的真正的爱,是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退场。

而子女也只有通过与父母的心理分离,才能形成独立的自我认同。

当我们走向社会,也要学会接受与父母的渐行渐远。

我们要成长为真正的成年人,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同事阿林和父母约定,每周六晚上八点通一次电话,时长不超过半小时。

电话里不谈“人生大事”,只聊家长里短:

母亲今天种了什么菜,父亲又钓了几条鱼,阿林最近学会了一道新菜……

“我们都需要各自的生活空间,”阿林说,“但这通电话让我们知道,彼此都在好好生活。”

父母与子女的爱,就像寒冬里相互依偎的两只刺猬,靠得太近会扎伤对方,距离太远又会失了温情。

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对应的尊重,不是情感冷漠,而是用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方式守护这份爱。

04

写在最后

《中庸》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真正的智者,会在自己的位置上从容生活,不抱怨,不苛求。

亲子关系中,这个道理同样有用:

父母不必强求子女按自己的期待生活,子女也不必强求父母改编成理想中的样子。

接纳“不听话”的子女,是父母从“掌控者”到“守望者”的成长;

接纳“不完美”的父母,是子女从“索取者”到“理解者”的蜕变;

接纳“渐行渐远”的分离,是我们对生命规律最温柔的致敬。

有人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和原生家庭和解。

但或许,和解的本质不是“原谅伤害”,而是“放下执念”——

放下“父母必须完美”的幻想,放下“子女必须顺从”的焦虑,学会在不完美的关系中,种出理解的花,长出独立的根。

父母子女一场,是缘分,不是债;是目送,不是绑。

愿每一对父母都能懂得:

你的孩子,是借你而来的生命过客,不是属于你的私有财产;

愿每一个子女都能明白:

你的父母,是跌跌撞撞的爱的学徒,不是无坚不摧的钢铁巨人。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