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3日,在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白崇禧在逃往海口前,命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的部队,沿邕钦公路撤向钦州。这支队伍约有两万人,除了官员和士兵,还带着大批家属。人多车多,加上行进仓促,速度十分缓慢。
当他们抵达钦州与小董圩一带时,被解放军截获。小董圩顿时变成了“官太太的集中地”,妇女和孩子们拥作一团,场面混乱。四野战士在东北时也见过敌军家属,但像这次这样规模庞大,还是头一次。遇到敌军,我军自然毫不留情;可面对手无寸铁的妇孺,许多战士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邕钦公路上,到处可见翻倒的汽车、横陈的敌军尸体和散落的行李物品。路边躲藏着的,多是桂系军官的妻子。按照白崇禧的计划,她们原本是要去龙门港坐船逃往海南。但凭她们的步伐速度,根本追不上我军的行军节奏,被追上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桂系的宣传影响下,这些官太太普遍对我军缺乏信任。她们蜷缩在草丛、屋檐下,四处可见惊慌的身影和孩子的哭声。许多女人披着黄呢大衣,头发凌乱,眼神充满惊恐,把孩子死死护在怀中。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她们,此时却连动都不敢动。孩子们有的哭喊,有的瞪着大眼茫然无措,稚气全无。 广西战役尚未结束,附近仍有零散敌军在开枪。但我军顾及妇孺安危,并未贸然还击。事实上,这些女人孩子算不上俘虏,只是当时部队任务紧迫,一时无暇安置。直到后续部队赶到,才开始妥善处理。根据规定,妇孺要与俘虏分开。然而许多官太太死死拉着丈夫,不愿分离,以为我军要处决他们,并不相信解放军的优待俘虏政策。 四野干部翟文清曾回忆,他在小董圩负责收容时,组织妇女集中。场面凄凉:有人怀里抱着婴儿,还牵着另一个孩子;有人一边提着行李箱一边背着包,却忍不住哭喊甚至破口大骂。东北籍的战士起初听不懂她们的方言,后来才明白她们口中的“白长官”,指的正是弃她们而去的白崇禧。 这些官太太们原以为白崇禧的军政长官公署最安全,结果随着部队从武汉到衡阳,再到广西,最终还是被困。广西民风彪悍,当地群众对蒋军并不友好,落单的俘虏常被剥光衣物,甚至性命不保。因此,哪怕她们对解放军心存疑虑,也明白若落到村民手中,下场更惨,所以对我军的话多半言听计从。 那时,我军主要任务是围歼白崇禧集团,往往无暇看管俘虏。许多时候只指定集合地点,让俘虏自行前往,但俘虏们宁可紧跟部队。四野行军迅速,连本地广西兵都未必能跟上,更别说这些俘虏。即便被落下,过几天他们又会成群结队赶上。实际上,不少俘虏心知蒋军大势已去,跟着解放军反而更有安全感。时任40军后勤部长的叶萌庭回忆,部队经过桂林一带,发现一座庙宇前“白花花一片”。走近一看,竟是上千名失去战斗力的敌军与眷属,被当地村民剥光衣物,冻得瑟瑟发抖。12月的广西虽不及东北寒冷,但赤身露体依旧难耐。我军赶紧为他们发放衣物和食物,俘虏们才逐渐恢复过来,之后被带到柳州交由军管会管理。 对于这些官太太,我军干部战士内心复杂。平时她们享尽荣华,穿旗袍高跟鞋,依附权势,剥削民众;可当看见她们衣衫不整、无助哭泣时,战士们也不免动容。翟文清感慨:“看着那样子,心头不是滋味。” 毫无疑问,四野是解放战争中最锐利的铁军,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战无不胜。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以战力著称,更以文明著称。正因如此,哪怕是俘虏和敌军家属,也对解放军心怀敬佩。历史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胜利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