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赣西小城奉新县,扑面而来的是沁人心脾的民生暖流。
曾经停滞多年的“烂尾街”西门金街,终于打通“梗阻”,重现生机;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室里,新安装的空调让学子们告别“汗湿衣襟”的苦读时光;南潦河畔,新开放的天然泳场内欢声笑语,市民再无“野泳”之忧……
将群众“盼的事”变为政府“干的事”,奉新县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奉新的变化,始于对“老大难”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的担当。
奉新县西门金街,一“堵”就是近20年。几栋迟迟未拆的老房,像一道疤,刻在城市的肌理里。今年年初,奉新县委、县政府把解决西门金街“滞拆”问题摆上议事日程,把它当作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专班跑断腿、磨破嘴,一遍遍上门拉家常、讲政策,终于融化了坚冰。8户4栋老屋顺利拆除,这条被“堵”死的街,终于透进了光,也让周边发展的路,彻底畅通了。
更硬的“骨头”,还在后头。奉新县铜锣湾广场,一个投资10亿元的大项目,因股东闹纠纷、账户被冻结,彻底停了工。这一停,可急坏了上千户买了房的业主——有的攒了大半辈子的钱,有的盼着给孩子当婚房。奉新县17个部门联合组成“保交楼”专班,目的就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让老百姓尽快拿到钥匙。
就连“水墨林溪”这种停了十多年、办证无望的“老大难”项目,也迎来了转机。60多本鲜红的不动产权证发到居民手里,“这不只是一本‘房产证’,更是等了这么多年的‘心安’啊。”水墨林溪业主占亮亮说。
不仅是拆旧房、盖新楼,更在于理旧账、安民心。奉新县沉积多年的“办证难”楼盘,如今已逐一得到化解,5000多个家庭拿到属于自己的“红本本”。这背后,是一场又一场协调会、一次又一次上门沟通,是政府挽起袖子、直面矛盾的决心。
老问题要解决,新期盼也不能落下。
过去,孩子们在教室里“夏天靠风扇、冬天靠搓手”。为破解这个难题,奉新县财政出资1945万元,给40多所学校装上了1600多台空调。奉新一中的改造工地也热火朝天,新宿舍、新食堂、新体育馆拔地而起。
天热的时候,哪里能玩水又安全?奉新县把目光投向南潦河,建起一座长近300米的天然泳场。才开放不久,就吸引了5万多人次前来玩水纳凉。
城市的“烟火气”不能丢,但也不能失了秩序。奉新县没有对街头摆摊一禁了之,而是主动规划,设置了19个便民服务点,开辟“潮汐摊位”,既彰显了城市的包容与温度,也让卖菜的农户和创业的年轻人有了安稳的经营空间,更让市民日常生活购物变得便捷而富有生机。
这座城市的温情,最终都投向了最需要帮助的人。奉新发起“奉心育苗”行动,关爱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通过各部门联动,上千位“爱心妈妈”主动报名,她们走进孩子的生活:辅导作业,聊聊心事,一起过生日。
从攻克历时十几年的“烂尾楼”,到疏通一条堵心的街,再到守护一个孩子的生日愿望——奉新办的,看似是一桩桩“小事”,背后却是千家万户的“大事”。
(本报记者王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