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划过张元坤《七律咏华夏:从远古神话到现代崛起》的书页,仿佛穿越一条流淌五千年的文明长河——河的源头,是盘古抡斧开天的混沌初开;河的尽头,是“嫦娥”落月、“祝融”探火的璀璨星河。而串联起这万里长河的,竟是一首首格律严整、意境悠远的七律诗。
“华夏文明的厚重,从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可感、可咏、可传的精神脉络。”张元坤以七律为舟,载着读者从远古神话启航。他笔下的“盘古开天”,是“斧破鸿蒙分浊清,轻清上浮重浊凝”的雄奇壮阔,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先民对宇宙起源的浪漫想象;“女娲补天”则是“炼石补天消浩劫,抟土造人衍苍生”的悲悯担当,将神话背后的“救世精神”凝练为诗行。这些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记忆,在七律的平仄韵律中重获生机,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典故,而是能让人吟诵时心潮澎湃的文明底色。
顺着诗行往下走,便是历史长河中那些掷地有声的节点。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疏川导滞安黎庶,身济苍生志未休”,到“秦王扫六合”的“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从“贞观之治”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到“郑和下西洋”的“楼船挂帆济沧海,万国衣冠拜冕旒”。张元坤没有陷入史料的堆砌,而是用七律的“起承转合”呼应历史的“兴衰更迭”——写乱世,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沉郁;写盛世,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明快。每一首诗都是一扇窗,推开便能望见那个时代的风骨与温度。
最令人惊叹的,是诗行从古代向现代的“无缝衔接”。当读到“改革开放春风起,神州大地换新颜”时,眼前的画面从长安古街切换到深圳蛇口的第一声开山炮;当“嫦娥揽月携星返,祝融探火载梦归”的诗句映入眼帘,远古神话中“嫦娥奔月”的浪漫想象,竟在当代航天人的手中变成了现实。这种古今对话的张力,正是这本书最动人的特质——它让我们看见,“航天探月”不是凭空而来的奇迹,而是“盘古开天”时那份“敢为人先、探索未知”的精神延续;现代中国的崛起,也始终扎根于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深厚土壤。
有人说,七律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体裁,可在张元坤笔下,这“镣铐”却成了承载文明的“舟楫”。28字的诗行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文学的轻盈;既有神话的浪漫,又有现实的壮阔。它让我们明白,华夏文明从不是割裂的片段,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盘古开天的斧头,到航天探月的火箭,改变的是技术与形态,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坚韧、智慧与担当。
翻开《七律咏华夏》,读的是一首首诗,品的却是一整部华夏文明史。当你吟诵着“五千年文明凝笔底,八万里山河入诗行”时,便会懂得:所谓“华夏”,不仅是地理上的疆域,更是这一首首诗里,从远古流淌到当下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