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中国伟大的领导人,他的智慧和远见让人敬仰,同时他为人宽厚、品德高尚。但在他的心目中,有一种人是他最为看不起的,那就是没有骨气、没有主见、盲目跟随他人的人。
1956年,毛主席在撰写《论十大关系》时提到过一个例子:“做人不要做贾桂,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伸不直腰!”这段话的背景和深意,值得我们仔细思考。贾桂是京剧《法门寺》中的一位丑角,他是一个太监,在剧中,他的形象卑微、软弱,常常显得没有尊严。毛主席通过这个角色,形象地表达了对盲目顺从、没有自尊和主见的人群的批判。
京剧《法门寺》改编自明朝初年的历史,虽然大部分情节是真实的,但贾桂这个角色却是戏剧创作出来的。京剧在清朝及民国时期非常受欢迎,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之一。毛主席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也喜欢看京剧,尤其是《法门寺》。他不仅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看过四次这出戏,甚至在延安时期,全党紧张的时候,他也偶尔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观看。毛主席的爱好不止是欣赏戏曲,更重要的是,他从每一出戏中都能读出一些更深的道理。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为了争取国内和平,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当时,蒋介石邀请了著名的“厉家班”京剧团来为大家演出,希望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会议的气氛非常复杂,蒋介石选择的剧目是《穆桂英挂帅》,毛主席选择了《法门寺》,而民主人士则选择了《将相和》。他们选择的剧目,透露出各自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想法:蒋介石暗示着“挂帅出征”的决心,民主人士则希望国共两党能和平共处,而毛主席选择《法门寺》,则包含了更深的意义。
在演出开始时,毛主席和蒋介石坐在台下的最佳位置,而国民党高官则坐在蒋介石的后面。演出时,这些高官有意小声谈论着有关美国援助的事,明显是在向毛主席展示他们的实力,意图给共产党施加压力。但毛主席显然并未受到任何影响,他只是冷静地看着台上的演出。当剧中的贾桂这一角色被要求坐下时,他自然地说道:“甭坐了,奴才我站惯了。”毛主席指着贾桂对旁人说道:“你看看这个贾桂,戒不掉的奴性,别人让他做下都不敢做,没半点主见!”这句话毫不掩饰地回应了国民党高官们的耳语,毛主席通过贾桂的形象,批评了那些盲目服从、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人。
毛主席对于贾桂的批判,不仅仅出现在《论十大关系》中。1949年,中央从香山迁到北平后,毛主席带着政协同志们去看了《法门寺》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对大家说道:“贾桂这个奴才可谓是奴才中的奴才,他听命于刘瑾,刘瑾作为大太监还有自己的计较,而贾桂只会唯命是从,点头哈腰,别人说什么是什么,哪有一点主见?哪有一点骨气?”毛主席强调,像贾桂那样缺乏骨气、任人摆布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毛主席提到,这样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在社会中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是对自尊和独立精神的摧残。
毛主席之所以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贾桂,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局势复杂,尤其是与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密,苏联曾是中国的最大支持者。然而,毛主席意识到,尽管中国依赖苏联的帮助,但不能盲目依赖他国。毛主席曾在批示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尊敬苏联的同志们,但是不能盲从,不能做贾桂!”他意识到,如果过度依赖苏联,中国就会丧失自主发展的能力,失去独立的主见和自信。
毛主席的这种警觉和远见,使得中国能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中依旧保持自主,最终成功进行“两弹一星”研究,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应有的尊重。正是这种不盲从、不依赖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国走向了更强大、更独立的未来。
今天,虽然中国已经不再存在类似太监制度那样的残酷现象,但在精神上,依然有许多人追求盲目服从、没有主见的生活方式。那些依赖西方价值观、缺乏自尊和骨气的人,正像是“贾桂”一样,无法挺直腰板,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毛主席的教诲,提醒我们始终保持自尊、自信,始终捍卫我们的民族精神,走一条自立自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