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之后,东北局势动荡不安,而张作霖凭借多年的积累,逐渐迎来了自己的机会。清朝灭亡后,张作霖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然而,随着袁世凯的上台,他的梦想似乎受到了威胁。袁世凯,这位口口声声提倡民主和道德的总统,实际上却暗中策划复辟称帝,他绝不会允许东北这块后院着火。
袁世凯对东北的高度警觉并不令人意外。作为北洋新军的创始人,他深知掌控权力的重要性。此前,袁世凯与清政府的关系一度暧昧,但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意识到清朝已无力回天,于是决绝地拒绝了清廷的任命,直至接到了孙中山的邀请,才改变了立场,投身民国。
袁世凯的目标十分明确,他关心的不是国家的制度,而是自己能够掌控多少权力。于是,在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很快,二次革命爆发,局势对他有利,北洋政府的权力日益膨胀。仅仅一年后,他便废除了内阁制,改设总统制,将自己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但袁世凯的野心并没有停止。1915年,他再次把国体变为君主立宪制,为称帝铺路。这两年里,他逐渐暴露了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完全不信任任何人或势力,甚至想要掌控东北。
东北对袁世凯而言,一直是个焦点。历史上,东北一直是清朝的重心之一,因其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日俄战争后,东北被迫开放,袁世凯利用这个机会,提拔了自己的亲信徐世昌为东北总督,为日后更深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然而,尽管袁世凯尽力将东北纳入自己的掌控,但远在东北的实际情况复杂,清朝政府曾请求袁世凯派兵平定东北的动乱,但即便他出兵,也未能稳住局面。因为张作霖的崛起,局势发生了变化。
张作霖,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奉天人,早年从土匪起家。尽管在动荡的年代,很多土匪最终消失无踪,但张作霖却因其出色的领导才能脱颖而出。他很清楚,土匪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最终要发展为军阀,参与政治。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快便成为当地的头目。
到了1902年,张作霖主动投身于军阀的势力之中,成为地方军阀的核心人物。此时的东北正是内乱不断,而袁世凯及清政府的控制力相对薄弱。面对这样的局势,袁世凯试图将自己的亲信任命为东北的领导,但这一任命很快就失败了。段芝贵短短不到一年便匆忙逃回北京,这也标志着张作霖对东北的控制逐渐加强。
随着张作霖掌控东北的局势更加稳固,袁世凯显然感到了威胁。为了消除这个隐患,他开始试图削弱张作霖的势力。于是,袁世凯给张作霖下了一道命令,任命他为陆军部护军使,形式上是升职,但实际上是将其调离东北,限制其权力。面对这一命令,张作霖果断拒绝了。
然而,张作霖并没有与袁世凯正面冲突,而是采取了“装傻”的策略。他在信中解释自己为何不接受任命,并故意留下些许错误,令袁世凯以为他是个莽撞的粗人。张作霖还通过金钱收买了袁世凯身边的亲信,进一步让袁世凯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为了让袁世凯更加信任自己,张作霖还主动前往袁世凯的鸿门宴。虽然袁世凯本意是想借此机会除掉张作霖,但张作霖在宴会上表现得十分谦卑,甚至以极其低姿态的方式,给袁世凯磕头,这让袁世凯感到非常满意。接下来,张作霖故意在谈话中说些脏话和胡言乱语,让袁世凯对他的威胁产生了轻视。
然后,袁世凯问张作霖:“奉天现在还缺什么,是人还是地盘?”这个问题本是袁世凯的最后试探,但张作霖却巧妙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盯着袁世凯手腕上的金表。经过片刻沉默,张作霖突然笑道:“我不缺人,也不缺地盘,只缺袁大总统的这块表。”这一幽默的回答让袁世凯心中的戒备完全放松,他不仅送给了张作霖这块金表,还让他返回了东北。
通过这一巧妙的应对,张作霖不仅成功避开了袁世凯的打压,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东北的地位。此后,张作霖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虽然袁世凯是当时风云人物,但张作霖凭借机智与洞察力,与他抗衡并占据了上风。
张作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时局的敏锐判断以及超凡的应变能力。他的聪明与谋略,使得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稳坐东北王的位置。而袁世凯,也因为低估了张作霖的智慧,最终让这位“土匪出身”的军阀大佬牢牢控制了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