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河山镇的乡村茶馆里已热闹非凡,10多位村民们坐在一起闲聊家长里短、畅谈村镇新事。一旁,村干部陆平锋熟络地和村民交流,不时提笔在“民情日记”上记录着。茶香袅袅,氤氲缭绕,传递着农村网格治理的温度。
在深入实施“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当下,桐乡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户—网格—村—镇”四个层级,构建“一户一码、一网格一本账、一村一交办、一镇一平台”的“四个一”网格运行闭环机制,推动农村网格服务精细化、精准化。
走进屠甸镇荣星村,每家每户门口都贴有数字门牌。门牌上带有二维码,村民所在网格的网格员、包联村干部等信息。
数字门牌背后,是网格运行体系的重塑。农村往往区域广人口多,人多事杂,如何做到精准服务?摸清底数是首要任务。“如今一个村民小组就是一个网格,每10户左右配备1名兼职网格员,全面摸清辖区内房屋、家庭、人口、工作单位等信息。”屠甸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桐乡农村,到茶馆喝茶是许多老年人的共同喜好。河山镇以网格化服务为抓手,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切入点,在百姓家门口建起了集议事协商、便民服务、政策宣传于一体的“茶馆式”阵地。
为方便村民到茶馆“有事说事、没事喝茶”,早茶馆实行包联机制,每个茶馆由一名镇联村干部联系指导、一名村干部包联负责、一名党员志愿者联络日常,党员干部“入馆听事、流动问事、驻馆议事”,记好网格“民情日记账”。就在前不久,村民提出堰头村因大货车长期行驶致道路连接桥面处轻微塌陷,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网格负责人第一时间将问题上报村委,最终经过村班子会议商量后决定立即进行道路修补作业,仅用时半个月就完成了修补工作,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在每月的第三个星期三,高桥街道越丰村“三治茶座”开门迎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议事员、百姓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等纷纷赶来。对于越丰村来说,当天“民情交办日”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村民们围成一圈,“摊开讲”村里的大事小情。
近年来,当地快速发展,村民对周边健身设施需求愈发迫切,此次交办日的主题便是村民关注的健身广场改造。“可以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建议增设储物柜等便民设施”“需要考虑规划广场舞专用区域”……近2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大家最终就方案达成了一致,群众期盼已久的健身广场改造也启动在即。
近年来,桐乡聚焦未来乡村建设,全力打造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乌镇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乌镇管家”微信小程序打通9大报事通道,探索以AI研判实现智能分析、快速定位和指令下达,确保事项一网统收、一屏汇聚、一键派发。同时,系统各环节全程留痕,形成了有据可查的闭环监督管理,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乡村智治模式。
此外,乌镇镇还将积分制融入“善治”乡村建设,深化运用“党建+积分+星级”模式,在“乌镇管家”微信小程序设立“管家平安账户”,按照“服务1小时=10个平安币”等值兑换,持续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热情。据悉,今年以来,“乌镇管家”协调解决车辆乱停、加装电梯、出租房管理等关键小事7500余次。 (本报记者张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