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笑点究竟有多难?顶级AI在《纽约客》漫画测试中翻车
创始人
2025-10-06 19:22:34
0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新宠”。然而,最近一项关于AI幽默感的测试却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鲍勃·曼科夫,这位《纽约客》杂志的漫画编辑和前心理学博士,决定对几家顶尖AI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挑战。他从自己的杂志中挑选出了一些经典漫画,以此来检验这些AI的幽默理解能力。

其中,有一幅漫画描绘了一辆小丑车,掀开引擎盖后,里面竟然没有发动机,而是挤满了三个小丑和一个西装革履的移植器官。测试结果让人哭笑不得:几乎所有AI都将笑点归结于小丑的存在,只有一个模型正确识别出,真正的笑点在于那个格格不入的移植器官。这一结果不仅让人感到惊讶,也引发了关于AI智能的深刻反思。

AI的“智能泡沫”被戳破

曼科夫之所以进行这项测试,正是希望揭示AI在幽默理解上的局限。他质疑,既然这些AI可以在复杂的数学和逻辑问题上取得高分,为什么在简单的幽默测试中却表现得如此拙劣?这并不是因为AI愚笨,而是因为人类的笑点隐藏着许多“常识密码”。

在这幅漫画中,笑点实际上由三层隐形知识构成:

  1. 常识层面:人们普遍知道,修车时打开引擎盖应该看到的是发动机,而不是小丑或移植器官。
  2. 文化反差:小丑的形象本身就带有滑稽色彩,而西装革履的移植器官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得格外突兀。
  3. 语言的歪理:漫画的配文提到“我在引擎盖下发现了点‘严肃’的东西”,这里的“严肃”不仅调侃了移植器官的无厘头,也暗示了可能的机械故障,这种双关的幽默,AI却无法理解。
AI的幽默“补课”计划

随后,曼科夫与计算机科学家达芙娜·沙哈夫合作,试图为AI的幽默感“补课”。他们的计划是先让AI为人类配文进行幽默等级评分,再找出图像中最奇怪的元素,最后分析文本与图像的关联。然而,尽管AI能够挑选出“像笑话”的配文,它依然无法理解“为什么好笑”。它的运作仍然基于统计学,关注的是“哪个词出现得多”,而非真正理解幽默的内涵。

笑点的难度在于“理解”

曼科夫的实验不仅是对AI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思维深度的反思。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看到小丑车里的移植器官时发笑,是因为我们理解了“该有发动机的地方却装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东西”的荒谬。这种“明明不该却偏偏出现”的幽默感,正是人类特有的小情绪。AI若能理解这种情感,才能真正算得上是智能的突破。

目前,AI已经能够撰写论文、创作图像,但连一个简单的笑话都无法get到,根本原因在于它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积累足够的人类常识,无法理解我们文化中的反差与幽默。因此,这场笑点测试不仅是AI的翻车,更是对我们自身认知的启示:真正的智能,不仅在于计算能力,更在于理解与共情。

结语

在这个幽默的实验背后,曼科夫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机器究竟何时能从“模仿人”转变为“理解人”?人类的笑点之所以难以捉摸,正是因为它是“理解”的证明。假如有一天AI能够和我们一起笑,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进化。否则,再强大的计算能力,也不过是一台更快的计算器罢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