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河山”的呐喊 “最新”奖章的传承 “永久黄”档案展解码爱国情怀
创始人
2025-10-07 13:34:43
0

1933年7月10日的《海王》封面上,刊载着“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那是“永久黄”团队面对侵略者发出的铿锵呐喊;一组照片,真实记录了上世纪30年代塘沽久大工厂被日军破坏的场景,成为侵略者暴行的铁证;一件“最新”的实物档案,是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永久黄”团体先贤李烛尘先生的纪念章,由其后嗣代为领取……

30余件档案展品中,既有1931年至1946年间反映“永久黄”团体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期间自强不息精神的珍贵档案,又有今年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日前,在天津滨海美术馆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永久黄”档案展,引发广泛关注与强烈共鸣,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爱国情怀的激荡。

“百年记录” 铸就“国家记忆”

“吾人应努力增加生产,充实国力,同仁宜打破虚伪务求实际,屏绝浮华……”观众轻声念出展览中范旭东先生当年对职员的谈心之语,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奋斗精神让人动容。

1914年,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先生在塘沽先后创立久大精盐厂、永利制碱厂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渤海之滨点燃了民族化学工业“永久黄”的燎原星火,打破了外国资本对中国化工产业的垄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强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范旭东以“实业报国”的坚定信念,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诗。

“这也是我们做这个档案展的初衷。”作为协办方之一,津沽记忆博物馆馆长齐惠敏向记者介绍,“永久黄”企业档案真实记录了企业110余年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海洋化学工业从无到有,直至在国际市场获得殊荣的光辉历程。“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特甄选有关档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生动展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艰苦奋斗发展民族工业的精神。”

“永久黄”企业档案于2023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原天津市档案馆副馆长于学蕴介绍,“永久黄”档案所蕴含的爱国、创新、科学和服务社会的精神内核,至今仍是激励人们前行的重要力量。“这套档案不仅是天津工业辉煌的见证,更是属于整个国家的民族记忆。”

精神永续 史料见证报国志

展览中,不少展品来自创刊于1928年的企业内刊《海王》。“该刊出版700多期,内容从科技交流扩展到人文社会,刊登诗词、小说、员工生活等,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是研究企业历史、化工史和天津城市文化的宝贵资料。”齐惠敏介绍,1936年2月29日《海王》刊登的《卖小孩子的人》,“作者是久大公司子弟靳佩芬,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笔名‘罗兰’。”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范旭东断然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带领大批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辗转西迁。《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员工遗爱空袭伤害救济办法》《久大迁川工厂联合会会员工厂详细状况调查表》以及塘沽久大工厂被日本破坏的照片、昆明修车厂被炸情形等资料,成为历史的见证。

展览中的“最新”档案,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爱国精神的永续。今年9月3日,李烛尘先生后嗣李明智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并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李烛尘先生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赠予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展览中,很多观众在此纪念章前驻足良久——伟大抗战精神和“永久黄”先贤热爱祖国、发展民族工业的拳拳之心,在新时代发展历程中薪火相传。

本次展览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滨海新区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共同主办,由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滨海新区文化馆、天津滨海美术馆、津沽记忆博物馆协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