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说小脑萎缩要“补脑”,可为何补来补去,步履依旧蹒跚?中医看来,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脑”本身。
张先生,五十出头,最苦恼的是走路越来越不稳,总感觉脚下踩着棉花,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看他面色,缺乏光华,稍显晦暗;
观察舌象,舌质偏淡,但舌苔却有些白腻。再细问,他还常感腰膝酸软无力,精神不振。
这诸多表现,在中医看来,绝非一个简单的“虚”字能概括。其核心病机,往往在于本虚标实——肾精亏虚是根本,痰瘀阻络是关键。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才能髓海满盈,筋骨强健。若肾精亏虚,髓海失养,便如大地失去了滋养,支撑无力,故见步履不稳、腰膝酸软。此为“本虚”。
然而,病邪并不会乖乖待在原地。肾虚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凝聚成“痰”;气虚推动无力,血液运行不畅,停滞成“瘀”。这一“痰”一“瘀”,相互勾结,如同身体里的淤泥,阻塞了经络通道。清阳之气无法上达于脑,肢体得不到濡养,便会加重步履蹒跚、言语不清。这便是“标实”。
因此,若只顾着“补脑”,一味进补滋腻之品,反而可能助长痰湿,加重经络的壅滞,使得症状更为缠绵。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患者单纯补益效果不佳的原因。
针对张先生的情况,中医的调理思路贵在“通补兼施,标本同治”。既要填补亏虚的肾精,又要化解经络中的痰瘀。
为他拟定一方,以滋肾填精、益气通络为法。方中选用熟地黄、山茱萸等药,用以滋肾填精,夯实先天之本;
同时配伍黄芪,大补元气,气足则血行,犹如给身体注入清泉,冲刷淤堵。
更佐以丹参活血化瘀,远志化痰开窍,全蝎搜风通络,直捣病所,力求将阻碍气血运行的“痰瘀”之邪逐出体外。......
如此,补虚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使肾精得充,髓海得养,痰瘀得化,经络得通。张先生调理一段时间后,自觉脚下踏实了许多,精神状态也见好转。
由此可见,面对小脑萎缩这样的慢性痼疾,关键在于找准病根,分层调理。唯有肾精充盈,经络通畅,步履才能重新变得稳健,生命之树也方能重焕生机。
(注:本文仅供参考,每人情况不同,用药务必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