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返岗 健康先行 疾控专家: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传染病信号
创始人
2025-10-08 16:04:59
0

国庆长假结束,假期出行中密集的人群、复杂的环境都可能让传染病有可乘之机。10月8日,记者采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护师林嘉欣,帮助大家及时捕捉节后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避免延误治疗、阻断疾病传播,守护个人与家庭健康。

节后警惕这三大健康警报

“假期归来,这三类危险症状千万别掉以轻心。”林嘉欣首先点明了返程后需重点关注的健康信号:

第一类是发热+咳嗽/呼吸困难,需警惕呼吸道传染病。她解释道,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等密闭交通工具,空气流通差、人员密度高,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危传播场景。若返程后出现发热症状(尤其体温超过 38.5℃),并伴随干咳或咳痰、咽喉肿痛、呼吸急促甚至胸痛,一定要提高警惕并及时就医。“特别提醒大家,此时别自行服用退烧药或抗生素!”林嘉欣强调,盲目用药可能暂时掩盖症状,让身体的“健康警报”失灵,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第二类需警惕的症状是频繁呕吐+腹泻,这往往与“病从口入”的感染相关。旅途中的饮食安全容易被忽视,如生食海鲜、未彻底加热的饭菜、未烧开的饮用水等,都可能成为致病菌的“载体”。若出现频繁呕吐、每日腹泻次数超过3次,且伴随发热、腹部绞痛、便中带血或黏液,需警惕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或诺如病毒感染。林嘉欣指出,这类感染容易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而言风险更高,切勿抱有“硬扛几天就好”的想法,及时就医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第三类易被忽视的症状是皮肤异常红疹,背后可能隐藏着虫媒或病毒性传染病的风险。旅行途中若接触过草丛、树林等环境,或到过蚊虫较多的地区,返程后皮肤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红疹、斑丘疹、荨麻疹,或皮下出血点,且伴随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务必引起重视。这可能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及蜱传疾病等虫媒传染病的信号,也可能是麻疹、风疹等病毒性出疹疾病的表现。“切忌随意涂抹药膏或服用抗过敏药!”林嘉欣提醒,不当用药可能干扰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影响后续精准治疗。

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都别抱有“再观察几天”的侥幸心理。第一时间就医,并清晰、完整地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林嘉欣解释说,很多传染病在发病初期都有明确的“治疗黄金窗口”,比如流感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最佳;细菌性痢疾及时使用抗生素,能显著缩短病程,避免发展为慢性疾病或引发严重并发症。延误就医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还可能对身体造成长期损害。

就医前后这些细节别忽视

此外,林嘉欣还补充了就医前后的注意事项,帮助大家更高效地应对健康问题。就医前,建议提前梳理行程信息(出发/返回日期、途经地区、交通方式、住宿地点)和症状情况(出现时间、变化特点、是否有其他不适),最好写下来,避免就医时遗漏。就医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尽量不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优先选择自驾、出租车或网约车,减少与他人密切接触,避免传染给他人。就诊时,向医生如实说明旅行史和所有症状,严格听从医生建议,完成相关检查,按规范接受治疗,不擅自停药或调整用药。

“医生诊断传染病就像‘侦探破案’,旅行史就是重要的线索之一。”林嘉欣形象地比喻道,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时间、所到地区、具体活动(比如是否去了农村、森林、疫区,是否接触过动物、食用过生食等),能帮助医生快速锁定可能的病原体,进而安排针对性检查(如病原学检测、血清学试验),有效避免漏诊或误诊。你的一次主动告知,不仅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还能助力阻断疫情扩散,这是对全社会健康负责的表现。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江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