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环保铁军实干为笔绘青绿
一年351个“好天”屡摘“国字号”生态名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郸 通讯员 潘焱 李斌 陈雪芳
地处荆山腹地的保康县,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近年来接连捧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生态名片。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印证着襄阳市生态环境局保康分局(以下简称“保康分局”)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湖北的实干密码。2024年,保康分局获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好生态不靠“等风来”,全凭实干
初秋时节,行走在保康的山间河畔,空气清新、碧波荡漾,游客称赞这里是“天然氧吧”。
数据更具说服力:2024年全县空气优良天数达351天,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实际上,保康并非天生的“优等生”。地处“两山夹一河”特殊地形,空气扩散条件并不好。“保康的好空气、好水质,是拼出来的!”望着监测大屏上跳动的实时数据,保康分局局长邓仁和语气笃定。
作为“中部磷都”,磷矿是保康马桥镇的支柱产业。然而,配矿场的扬尘问题曾困扰着附近居民。“运输矿石的车辆,必须洒水冲洗后才能进出!”保康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中队长李先奎常年奋战在执法一线,踩着碎石路查设备、督整改,在厂区门口紧盯每辆运矿车,啃下了扬尘治理这块“硬骨头”。
金盘洞水库,是保康县城近7万居民的“大水缸”。每个月,保康分局分管执法工作的干部张世扬带着执法和监测人员,准时出现在水库周边。从岸边的垃圾排查,到隐蔽处的排污口检查,每一个可能威胁水质的细节,他们都攥得紧、查得细。正是这份较真,让保康境内沮河、南河断面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一次次进村调研,换来水清岸绿
“黑臭水体治理好了,村里环境越来越美!”在店垭镇格栏坪村,村民徐声仕看着清亮的塘水,语气里满是欢喜。
这处堰塘的“重生”,离不开保康分局的奔走努力。为了治理黑臭水体,保康分局总工程师杨芳、监测站站长季洪波一次次进村调研,反复征求村民意见,论证治理方案,积极汇报争取到150万元治理资金。从清淤底泥、截流污水,到整治塘底、种植植被,每一步都盯紧进度,才有了如今的水清岸绿。
这样的蝶变,在保康处处可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19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5.57%。
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村庄也“活”了。“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格栏坪……一大批乡村实现“华丽转身”,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大幅增长,绿色GDP贡献率达40%以上,书写了践行“两山”理念的保康答卷。
如今,保康又向着新的目标冲刺——全力争创“全国美丽乡村先行区试点”。这群环保铁军,正把保康的生态名片擦得更亮,让“国字号”新荣光稳稳扎根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