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市场网讯:《编选人的话》:当年,张泽洲和何亚斌帶领全县人民在全省率先进行取消“粮油供应”的改革,得到时任副省长韩宏树的肯定与支持!韩副省长亲自到鶴峰调研,让时任州委书记朱纯宣和州长苏晓云先在全州推广,再给省里写报告,后由他在全省推广恩施州的作法!...…还有接他们手的县委书记叶太俊、彭军、朱惠民、吴红娅、谭志平等都干得不错哟!真令人敬佩哟!
开放包容与积极改革的最佳结合——记张泽洲与何亚斌在鹤峰的改革实践
(一)
武陵山腹地,溇水河蜿蜒穿过鹤峰县城。这座藏在群山褶皱里的小城,至今仍流传着关于两位地方主政者的故事。1980年代的鹤峰,还是个“老、少、边、穷”的典型山区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县办企业大半亏损。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先后主政鹤峰的张泽洲与何亚斌,以开放包容与积极改革的生动实践,书写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改革发展篇章。
(二)
张泽洲是土生土长的鹤峰人。1985年7月担任县委书记时,他总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裤腿常卷到小腿肚。这位从小学教师、文化馆工作人员,县委办公室主任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干部下沉,民意才能上浮。”每个月初,他总要带着办公室人员,背上搪瓷缸和干粮,到各个公社住上几天。
我记得1989年春耕时节,张泽洲在走马公社调研时发现,农民对统购统销政策意见很大。“玉米卖不出价,化肥又买不起,这是个死结啊!”他在社员大会上当场表态:“这个结必须解开,给我三个月时间。”回来后立即组织调研小组,带着数据跑省城争取政策支持。三个月后,鹤峰成为全省第一个试行“粮肥挂钩”改革的县市,农民用粮食换化肥的比例提高了30%。
(三)
1989年8月,从省统计局下派的何亚斌出任鹤峰县长。这个戴着眼镜、总是随身带着《资本论》的年轻干部,第一次在干部大会上讲话就语出惊人:“鹤峰要突围,必须打破山沟思维,要把县城变成深山里的‘沿海特区’!”
两位主政者的风格迥异:张泽洲像棵扎根大地的苍松,善于听取不同声音,经常在常委会议上说:“意见越吵越明,真理越辩越清”;何亚斌则像柄开山斧,他的办公桌上总放着《第三次浪潮》,讲话时喜欢用“大循环”“外向型”这些新名词。但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两位性格迥异的搭档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四)
1990年,何亚斌提出创办“支江窗口”——在枝城开发区设立鹤峰的经济飞地。消息传出,常委会上炸开了锅。“县城的企业都管不过来,还跑到300公里外搞什么窗口?”“这是拿全县人民的血汗钱打水漂!”
关键时刻,张泽洲站了出来:“山窝窝飞不出金凤凰,就是因为视野被群山挡住了。我建议让老何带队去考察,可行就要大胆试。”会后他私下对反对者做工作:“改革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我们这些老鹤峰,更要给新思路试错的空间。”此后,张泽洲和何亚斌一同到枝江市经济开发区为鹤峰买了3亩多地,只花了15万元。区位条件很好,而且是最廉价的。
支江窗口最终成功设立,第一年就为鹤峰引进外资项目2个,推销茶叶、药材等土特产创汇50万美元。原来最反对的供销社主任感慨:“没想到山里的蕨菜能卖到日本去,何县长确实比我们看得远。”
(五)
在企业改革方面,何亚斌的“激进”做法更是屡屡引发争议。他对亏损国企实行“一刀切”的改制:能承包的承包,宜租赁的租赁,该破产的破产。当时国有企业百货公司、县农机厂等全员改革,买断工龄,全员退岗。当年县农机厂二百多职工集体上访,堵在县委门口要求“保住社会主义铁饭碗”。
县委常委会没有简单否定县长的方案,何书记兼县长而是带着工会主席住进农机厂调研。三天后拿出新方案:愿意承包的技术骨干可获贷款支持,想就业的安置到新引进的建材厂,老弱病残由县财政托底。同时接受何亚斌的建议,将厂区改建成全州第一个农机交易市场。
改革见效之快超出所有人预料:原农机厂职工收入翻番,市场当年实现税收相当于过去十年总和。退休老厂长拉着何亚斌的手说:“开始我以为你是败家子,现在看是你救活了厂子。”
(六)
两位主政者的配合愈发默契。张泽洲充分发挥“稳定器”和“润滑剂”作用,用他的群众威望为何亚斌的改革扫除障碍;何亚斌则扮演“发动机”角色,不断提出超前的改革设想。1991年修建中坪大道时,何亚斌坚持要按30米宽度规划,很多人都说“山区县要这么宽马路纯属浪费”。张泽洲在常委会上拍板:“鹤峰不能永远穷,规划必须超前!”这条后来被证明极具远见的大道,成为山城迈向现代化的标志。
(七)
然而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1994年,由于部分干部对改革措施不理解,加上既得利益调整带来的矛盾,出现了“告状信满天飞”的情况。有人深夜往何亚斌宿舍门缝塞恐吓信,还有人到州里散布“鹤峰改革偏离方向”的言论。
尽管张泽洲虽己担任州委常委、州委政法委员会书记,但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改革责任由县委集体承担”,但1994年8月,何亚斌还是选择了调离,省委组织部也将其调到省统计局任副局长。离任那天,数百群众自发聚集在县委门口,一位个体商户举着“何青天”的纸牌被民警劝阻。老农委主任回忆说:“何县长上车时眼圈是红的,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他流泪。”
(九)
此后数年,中坪大道被改建缩水,支江窗口因无人维护被迫关闭。但历史终究给出了公正评价:当年何亚斌力主改制的企业大多蓬勃发展,他规划的经济开发区在二十一世纪成为鹤峰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他倡导的“跳出鹤峰发展鹤峰”的思路,为后来脱贫攻坚中的“飞地经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
2018年,已退休多年的张泽洲在接受县史办采访时坦言:“改革者注定是孤独的,但开放包容的政治生态可以降低这种孤独。我和亚斌同志的合作证明,当扎实稳健与开拓创新结合,改革就能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稳定。”
这位老书记特意走到窗前,指着如今车水马龙的中坪大道说:“看,老百姓最终会记住真正为他们做事的人。亚斌同志提出的‘借地发展、借脑发展、借船出海’,到现在仍是鹤峰发展的宝贵财富。”
(十一)
青山依旧,溇水长流。张泽洲于2004年10月退休,但是鶴峰县的人民仍念念不忘这住脚踏实地的老书记。何亚斌虽远离鹤峰多年,但鹤峰的百姓仍不时提及“那个敢闯敢干的何县长”。两位改革者的实践生动证明:开放包容与积极改革相结合,既能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动能;既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又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既注重现实条件约束,又兼具前瞻布局眼光。
他们的实践,为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留下了宝贵启示:真正的改革智慧,往往存在于不同特质的辩证统一之中——当苍松的坚守与垂柳的柔韧相遇,当扎实稳健与开拓创新共鸣,改革就能在山重水复中开辟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来源:向端生
编选人:姜芳草 李思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