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僧”安阳,背后竟然藏着3000年前的中国
创始人
2024-04-11 15:21:01
0

原标题:“扫地僧”安阳,背后竟然藏着3000年前的中国

大象新闻记者 王琳

三千年前的皇家宫殿是什么样子?中国的文字是如何演变的?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是如何诞生的?4月10日,由河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行走出彩中原”活动在河南安阳启动,并走进第一站“文字之都”安阳,从中寻找答案。安阳背后藏着哪些文明密码?如何在河南读懂中国?

探访中华文明密码,在河南读懂中国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古都就占了四个,安阳是其中之一。但显然,与郑州、洛阳、开封等古都相比,安阳的名气小了许多,也因此被喻为藏在河南的“扫地僧”。

事实上,作为“文字之都”,安阳的历史同样厚重。“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也是精忠报国岳飞的家乡。”启动仪式现场,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赵小平介绍,近年来,坚持用“一片甲骨”的故事讲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用“一钎一锤”锻造的时代精神赋能城乡发展。

赵小平提到,希望大家深入领会“殷墟我向往已久”的深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蕴藏在安阳大地上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以物论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崇林介绍,安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相继建成开放,“点亮殷墟”“古城夜游”“洹河夜游”持续在网络爆红,让千年古都越“夜”越精彩。安阳文旅融合的影响力、辐射力逐步提升。

启动后,参与活动嘉宾先后到殷墟博物苑、殷墟博物馆新馆打卡,实地探访中华文明密码。参访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等,感悟红旗渠精神。据悉,接下来行程中,活动还将到郑州参访河南博物院、大河村遗址,探访登封“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等。

“扫地僧”安阳,背后藏着3000多年前的中国

世界上最大的“鼎”有多大,在哪里?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对公众开放,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也将殷墟已有考古研究成果全方位呈现在公众面前。

4月10日,记者一行在殷墟博物馆新馆看到了商代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各类珍贵文物。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让游客看到了3000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模样。

据了解,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自1928年殷墟发掘开始,重要遗迹逐渐浮出水面,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的出土,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也实证了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为中华文明探源奠定了重要基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工作站站长杨树刚曾评价,殷墟博物馆新馆不单单是一座展现殷墟考古发掘成果的博物馆,展厅更是立足整个商代文化,全景式聚焦商文明,展现出一幅辉煌的商代历史图景。

厚重的历史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据悉,4月7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2024年第一季度“十大热门博物馆”等榜单发布,其中殷墟博物馆在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中位列第五名,也印证了安阳市博物馆的超高知名度和关注热度。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