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2日文章,原题:中国产能过剩争议不减 分析:与10年前因果不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访华行程落下帷幕,但围绕中国产能过剩的争议依然沸沸扬扬。受访学者认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但成因与后果均有别于10年前钢铁等建材的产能过剩。
中国财政部、外交部和商务部官员本周接连发声,驳斥欧美对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等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指责。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8日表示,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供需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多次出现。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重申,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继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反驳美欧指责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毫无依据后,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11日又针对欧盟向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补贴调查回应称,中国风电等新能源企业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发展,赢得竞争优势,“这是任何补贴也补不出来的”。
对于中国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不仅中外官员针锋相对,市场人士各执一词,数据也不指向同一个结论。
中国官方公布的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是衡量产能过剩的最直接指标。过去两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于76%,引发关于产能过剩的担忧。不过,该数据在去年第一季触底后持续回升。国联证券研报表示,去年第四季产能利用率为75.2%,远高于2015年同期,说明当前产能过剩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周期偏弱影响,结构性产能过剩并不突出。
若看出口和产销数据,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去年合计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增29.9%。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新能源车产销量连续9年世界第一,中国企业也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超过六成。
不过,上述“新三样”仅占去年中国出口总额的4.5%,对外影响远低于其他产品。比亚迪等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售价更比国内高出一倍。根据荣鼎集团研报,和2021年相比,去年中国产品出口价格普遍上涨,许多中国企业用对外出口来弥补国内价格战造成的损失。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甚至对“产能过剩”概念提出质疑。他在香港一个金融论坛上发言时称,如果每个国家都只应根据自身消费能力进行生产,那么贸易将不复存在。
重庆大学教授姚树洁认为,和此前钢铁、铝材等传统建材因房地产发展放缓而过剩的情况不同,“新三样”产能过剩是自由市场竞争的结果。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提高产能、压低价格,导致短期产能过剩。姚树洁受访时乐观展望,若新能源产业能通过技术升级扩大市场,加速取代原有行业,产能过剩在中长期将迎刃而解。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说,“中国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确实得益于政策扶持,但中国企业在创新研发、成本控制等领域领先全球,也是事实。这个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竞争力来源,国家一定会继续支持。”(作者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