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他是一位顶尖政工人才,为不拖累战友举枪自尽,如今儿子已经成才
创始人
2025-09-25 11:53:20
0

皖南悲歌:袁国平烈士的壮烈人生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皖南事变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道伤痕。1941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新四军遭受重创,数千将士血染疆场,多位高级将领壮烈牺牲。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当属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这位才华横溢的政工干部,其能力与贡献丝毫不逊于后来赫赫有名的罗荣桓元帅。

1906年,袁国平出生于湖南邵东一个普通家庭。天资聪颖的他自幼勤奋好学,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孕育了无数革命志士的学府里,袁国平受到进步师生的影响,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1924年加入共青团后,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次年,在党组织的推荐下,他顺利通过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考试,与后来的名将胡琏、林彪成为同窗。

北伐战争期间,年轻的袁国平在西路军担任宣传队长,在枪林弹雨中锤炼革命意志。国共合作破裂后,他先后参与组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虽然二次北伐的宏图未能实现,却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1928年,他率领工农武装转战粤东山区,试图建立革命根据地,却因敌众我寡而失败。在白色恐怖中,袁国平一度隐姓埋名避居香港,后又秘密返回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1929年,袁国平奉命前往湘赣边区,与彭德怀并肩作战。在创建革命报刊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传播革命火种,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1930年进入中央苏区后,他先后担任中革军委委员、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要职,此时的林彪、罗荣桓等将领在职务上还不及他。长征胜利后,袁国平主持创办红军大学,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全面抗战爆发后,袁国平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与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组成领导核心。在1938至1940年间,他既协助军事指挥,又注重思想建设,使新四军在华东敌后迅速发展壮大。然而1941年1月,当部队奉命北移途经皖南时,突遭国民党军重兵伏击。在茂林地区的崇山峻岭中,新四军九千余人陷入重围。

突围过程中,袁国平与叶挺军长失散,带领数十名战士且战且走。在泾县章家渡附近的山谷中,他们遭遇敌军猛烈阻击。激战中,袁国平身中数弹,鲜血染红了军装。当战友们轮流背负他继续突围时,这位34岁的将领深知自己已成拖累。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他毅然举枪自尽,用生命践行了绝不拖累部队的誓言。战士们含泪将他安葬在一棵青松之下,以石块为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遗骸被迁葬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袁国平与妻子邱一涵育有一子袁振威。这个在战火中失去父亲的孩子,从小立志报效祖国。建国后他考入名校,毕业后加入人民海军,成为海军指挥学院的资深教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提出的多项海军作战理论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即便在身患重病期间,他仍坚持工作,展现了革命后代的崇高品格。

袁国平烈士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生命赞歌。从黄埔军校到皖南战场,从政治工作到军事指挥,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上。如今,在南京雨花台的苍松翠柏间,这位革命先驱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