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冰清
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引发关注,广告宣传“高效去农残”“除菌”的果蔬清洗机成为了厨房热门商品。但市面上的果蔬清洗机,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到底是智商税还是真的有效?消费者该如何选购?10月10日,四川、重庆、青海三地消委组织发布了果蔬清洗机产品比较试验结果。
四川省消委会秘书长闫光耀介绍,此次比较实验通过线上购买的方式,结合品牌、销量、价位等因素,在多个电商平台选购了10款果蔬清洗机作为试验样本。本次样品涉及10个品牌,市场售价200元到3800元不等。检测项目涉及9项检测指标。
除菌试验(大肠埃希氏菌)、果蔬农残降解试验(氯氰菊酯,毒死蜱、敌敌畏、乐果、乙酰甲胺磷)是实际应用效果的两项检测。检测通过圣女果作为果蔬样本,通过设置对照组、试验组,看除菌率和农药去除率。结果显示,氯氰菊酯类及毒死蜱两种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差异较大,数据呈现显著波动性。但在对大肠埃希氏菌的除菌率以及敌敌畏、乙酰甲胺磷及乐果三类有机磷农药的去除效能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
据了解,长期低剂量氯氰菊酯暴露可能导致肝肾损伤,且其脂溶性特性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增加潜在致癌风险;长期摄入毒死蜱可损伤肝肾功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并与不孕症、胎儿发育异常相关。
“果蔬清洗机虽具备部分农药残留去除功能,但需特别关注其技术局限性,不要盲目相信宣称能‘彻底灭菌’‘降解一切毒素’等超出当前科技范畴的夸张功能。”闫光耀也建议生产商,在产品说明中明确标注特定农药种类的去除效率范围,并建立风险提示机制。
对此,四川省消委会还发布了果蔬清洗机选购和使用消费提示,建议可将果蔬清洗机与浸泡、焯水等传统方法结合使用——用清水浸泡10-15分钟可去除大部分农残,在热水中焯烫1-2分钟则是去除农残效率更高的方法,果蔬清洗机与这两种传统方法结合使用,可更大程度保障饮食安全。